焙法
熏枣的制法
焙法是:一天内火焙三次,每焙一次,将焙上的枣从上面翻至下面,少歇再焙,这样二日就可以了。熏枣味甘醇清香,有健脾、开胃、降火、滋阴的功效,吃时宜饮香茶用来帮助消化,对人体的健康极为有益。
详细简介
“武夷焙法,实甲天下”,说的就是大红袍独特的焙制工艺。制作大红袍,只选摘驻芽三四叶,就原料而言已是好中选优。初制时,摇青与晾青交替进行,动静结合,茶叶“退青”复“返青”;后以炖火,低温火烘,雕琢岩韵。“大红袍”成茶,如条索般,紧结、壮实、舟扭曲,色泽带宝色或油润,外形匀整。汤色清澈明丽,呈深橙黄色,香气锐,浓长或清远;汤味岩韵明显、醇厚,回甘清奇。
作为岩茶家族的一员,大红袍被人们钏爱得无以复加。从寺僧驯猴采茶到焚香礼拜,众入贡朝延到民国时的驻兵看护,大红袍的神秘日久弥浓。年产不足500克,20克拍出18万元天价,人保公司以1亿元承保6株母树……大红袍演绎的诸多传奇难免让人心生疑惑:闻名和品饮大红袍难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指望大红袍“飞人寻常百姓家”真是奢求吗?
回答是否定的。上世纪80年代初,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无性繁殖,异地政工干部大红袍获得成功。经福建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质了母树的优良特征特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从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尝试奖大红袍推向市场至今,无性繁殖大红袍已大批量生产,“可闻其名而难品其醇”已成往事。
大红袍固然是人们极品,肉桂、水仙等武夷茶才是撑起武夷山岩茶文化天空的中坚力量。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武夷岩茶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人贡朝廷,盛 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武夷岩茶。自蔡襄以后,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世人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18世纪中期,瑞黄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类》一书中分世界的茶为2茶,其一即为var·bohea(武夷变种)。由此,武夷岩茶誉满全球。
茶,是武夷山的骄傲。这里的武夷岩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品种。这里是公认的“茶树品种王国”,武夷产乌龙茶品种多达260余种,肉桂、老枞水仙、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不知春等珍贵品种,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这里近8万亩茶园每年为武夷山创造着近亿元的产值。
走进武夷山就能发现,由茶而衍生、传承的文化魅力是无穷的。无论在农家、民宅还寺庙,每一杯如兰幽香的岩茶都传递着武夷人的淳朴和盛情。“客至莫嫌茶当酒”的敬茶、擂茶,婚礼上的“和合茶”、“谢恩茶”、“认亲茶”,御茶园祭祀茶神的喊茶,清新淡雅的茶宴,无处不在的茶联,四年一届的国际无我茶会,民间斗茶赛……只要去听,去看,去思考,去感悟,茶文化,就在心间,就在身边。
感受差异,亲历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武夷山已经开发了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可泛舟九曲溪,观御茶园,游宋街茶观,赏碑林“仙山一啜”,朝圣九龙窠大红袍。带上好奇、疑惑,甚至是爱慕,背上行囊,和“大红袍”来一次而对百的交流,和武夷岩茶实现“零距离”接触吧。
武夷山已经准备好了,浓香诱人的大红袍一定会让您留连忘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5 14:3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