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涛,男,汉族,1970年2月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人物经历
2002年任四川美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
2008年四川美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
2016年7月,焦兴涛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2023年1月,政协
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学术兼职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羊磴抖音合作社”发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罗中立奖学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职务任免
2024年4月,拟任市属本科高校校(院)长。
人才称号
2020年,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2019年,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8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2022年3月,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品获奖
2019年,雕塑作品《烈焰青春》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
2014年,雕塑作品《逐梦》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
2014年,获中国雕塑大展公共艺术奖(中国雕塑学会主办)
1999年,雕塑作品《魂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
个展
2021年“理想国:焦兴涛作品展”,武汉合美术馆;
2020年 “生长力—焦兴涛作品展”,上海华侨城艺术中心;
2015年 “在一起—焦兴涛雕塑作品展”,中国台北采泥艺术中心、台北101大厦广场;
2014年 “真实的赝品—焦兴涛雕塑作品展”,中国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华山文创园;
2012年 “常.藏.场——焦兴涛作品展”,中国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
2012年 “Present-Perfect-Tense—焦兴涛雕塑作品展”,东亚艺术博物馆,英国巴斯;
2010年 “在—焦兴涛2010作品展”,重庆“器”空间;
2010年 “ Wrapped Desire—焦兴涛作品展”,荷兰阿姆斯特丹Canvas International Art;
2008年 “Breaking the Waves —焦兴涛作品展”英国伦敦Opera Gallery;
2007年 “咏物——焦兴涛雕塑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
2007年 “物语——焦兴涛雕塑作品展”,北京798季节画廊。
重要参展
2019 Sculpture by the Sea,澳大利亚 悉尼 珀斯
“通往有趣时代之路”,威尼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
“时代经典—中国雕塑学术邀请展”,海兰云天美术馆
《策展课——策展与设计》,深圳华美术馆
“而立——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自贸区展览中心
“共同的神话”—安仁双年展,四川安仁
新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2000-2018,银川 银川当代美术馆
“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武汉 湖北美术馆
“开放进行时”首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深圳 人才公园,深圳湾公园
“归去·来兮”中国酉阳2019乡村艺术季,重庆 酉阳叠石花谷景区
“融合——当代艺术中的传统”系列,美国蒙特克莱尔 乔治·西格尔画廊
“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嬗变”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 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
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主展场单元展,重庆
“一切都还来得及”群展,重庆 HE基地
“绘就中西”湖北美术馆馆藏中外艺术作品展,武汉 湖北美术馆
“转角的风景”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重庆 原·美术馆
2018 守望原乡——广安田野双年展,四川 广安
深圳动画双年展,深圳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先锋之路——当代艺术展”,深圳 南山博物馆
洞见-2018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深圳 坪山
“网络艺术社会学”艺术邀请展,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
2018国际艺术轴实践展,重庆 金山意库ADC艺术中心
“‘聚’象”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重庆 金山意库ADC艺术中心
“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诗意的所在”眉山田野艺术节,眉山 天府新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形象示范区
“智造重庆”互动媒体艺术展,重庆 T2国际当代艺术中心
“凝固的风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汇报展,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 社会剧场——“重庆青年双年展”,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共享之域”——第四届深圳公共雕塑展,深圳 中心公园
武汉东湖雕塑双年展,武汉
“中国西部双年展”,呼和浩特
“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新媒体艺术展,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中国雕塑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7两江新区国际艺术轴,重庆 金山意库ADC艺术广场
“平行经验”群展,上海 陆家嘴中心绿地
“观世界·世界观”漳州国际当代艺术展,漳州 漳州市博物馆(新馆)
“对话——当代艺术新场域”群展,秦皇岛 嘉里·海碧台艺术中心
“授业与同修”第二回群展,深圳
“奇点·月会”文献展,成都 蓝顶美术馆
2016 “镜子地图集”—2016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当代美术馆,新加坡
“四川发”—当代艺术展,首尔城南美术馆,韩国
“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成都
“物相·心相·世相——中国当代艺术新常态”展,重庆 原·美术馆
“重塑”中国当代艺术雕塑30年展,武汉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虚拟车间”互动媒体艺术展,重庆 海王星创意岛
“偶遇”当代艺术邀请展,重庆 南滨路珊瑚都会
2015 “Copyleft-中国挪用艺术”展,PSA当代美术馆,上海
“教学的力量”当代艺术展,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
“空中楼阁—艺术与3D打印”当代艺术展 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美术馆,山西
“气韵生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福建安溪文庙
“我们在一起—成都公共艺术季”,成都中央广场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再雕塑—三官殿一号”当代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湖北
“日常之名—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生态—成都锦江湿地雕塑展”,锦江湿地雕塑公园,成都
“‘文明’第二回:榆林”展,西安 OCAT西安馆
2014—2015首届重庆·四川当代艺术跨年展,重庆,重庆市文联美术馆
2013 “延伸—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和阳美术馆,大同
“未曾呈现的声音 —中国当代艺术展”,威尼斯,义大利
“Scope Art Basel”,巴塞尔,瑞士
“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上海,龙美术馆
“零界”2013首届中国装置艺术双年展,北京,北京当代艺术馆
2012 “西部双年展”,宁夏美术馆,银川
“当代艺术意义范式的转移”邀请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去魅中国想像—广州三年展项目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CANTUS FIRMUS—固定旋律”, W139 艺术中心,荷兰
星汇2012.汉象当代艺术国际艺术邀请展,重庆,重庆汉象当代艺术中心
“艺融两江”中国长江汇当代艺术大展,重庆,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
“形与意”中国当代架上雕塑邀请展,成都,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英盟
艺术沙龙
2012 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银川,田野当代美术馆“林泉高致”当代艺术展,中国林州,古镇废弃厂房,林虑山大峡谷,太行天路
2011
“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展,威尼斯,义大利
“天下海牙—中国当代雕塑展”,海牙,荷兰
“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寺上美术馆,北京
“无法缺席—当代艺术展”,文轩美术馆,成都
Christmas 义乌(Eve):2012微作品嘉年华,北京,白盒子艺术馆
“乡愁与相遇”当代艺术巡回展,南京,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杭州,杭州汉品艺术空间重庆,重庆大剧院艺术展厅
成都双年展——蓝顶艺术家雕塑展,成都,蓝顶艺术中心
2010
“南京双年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传播的图和转译的像”,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本色美术馆,苏州
“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国家图书馆,北京
2009
“意派—世纪思维”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未来•同行”提名展,阿拉里奥画廊,北京
“首届重庆青年双年展”,重庆会展中心,重庆
“染纸倾怀”纸上作品展,北京,F2画廊
“中国情境·重庆驿站”当代艺术大展,重庆,501当代美术馆
2008
“中国金—中国当代艺术展”,马约尔美术馆,法国
“OPEN 国际雕塑装置艺术展”,威尼斯,意大利
“南京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
“啊!我们”中国三十年当代艺术展,北京,国家大剧院
“亚洲方位”2008第三届南京三年展,南京,南京博物院
“画纸藏龙”纸上作品展,北京,F2画廊
“记忆(二)”蓝色空间藏品展,成都,蓝色空间画廊
“转型·建构”2008首届广东雕塑大展,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7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 1985—2007”,广东美术馆,广东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
“能量—精神、身体、物质” 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
阿迪达斯“共震”运动视界艺术展,上海,上海当代艺术馆
“欲象”宋庄美术馆艺术展,北京,宋庄美术馆
“变形计”新锐雕塑家八人展,成都,蓝色空间画廊
“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妄想国”中国新生代艺术展,上海,对比窗艺廊
2006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鑑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
“人文•山水”—中国惠州当代雕塑艺术展,惠州,广东
2005
“景观•世纪与天堂—成都双年展”,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成都
“雕塑百年”邀请展,城市雕塑规划展览馆,上海
2004 “中国•想像—中国当代雕塑展”,杜伊勒里公园,巴黎
2003 “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1 “重庆辣椒—中国当代艺术展”,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卡塞尔
2000 “第二回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1999 “99青年雕塑家邀请展”,重庆,上海
承担项目
2007年 中国当代写实雕塑 重庆市教委
2011年 重庆雕塑发展研究 重庆市社科联
2012年 重庆雕塑70年 重庆市人事局
2016年 重庆市雕塑规划与管理机制研究 重庆市建委
2019年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立项项目《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术出版
专著
《参与式艺术的中国现场-羊磴艺术合作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雕塑边缘》,重庆出版社,2017
《重庆雕塑70年》,重庆出版社,2016
《新具象雕塑》,重庆出版社,2008
编著
《郭乾德文存》、《脉—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史》、《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论文集》、《明天雕塑奖》、《大荒西经—成渝雕塑展》、《对角线——当代学院雕塑展》
论文
《传统雕塑中“具象”看法》发表于《雕塑》,2020(04):90-91
《造像记——《烈焰青春》创作志》发表于《长江文艺评论》,2020(03):26-30
《为时代青年造像——《烈焰青春》创作记》发表于《美术》,2020(02):65-69.
《遭遇真实》发表于《雕塑》,2019(06):37-43+36.
《随风而起——我的1990年代》发表于《天涯》,2018(05):187-192.
《图像改造与雕塑选择》发表于《美术》,2018(07):13-15.
《寻找雕塑的明天》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18(03):54-57.
《破壁——科技与跨媒介雕塑的可能》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18(01):14-17.
《寻找“例外”——羊蹬艺术合作社》发表于《美术观察》,2017(12):22-23.
《坚持特色工作室教学》发表于《美术报》,2017-12-09(014).
《移动靶:一次新媒介实验》发表于《画刊》,2017(09):45-48.
《当代雕塑:范式与困境——第五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17(04):60-63.
《大家——悼念叶毓山先生》发表于《艺术当代》,2017,16(02):110-11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年雕塑创作——以川美青年雕塑家为例》发表于《美术研究》,2016(06):123-125.
《大道窄门》发表于《艺术评论》,2016(09):69-70+194.
《新中国的纪念碑雕塑创作与叶毓山的贡献——从“遵义红军纪念碑”出发》发表于《美术研究》,2016(04):121-123+96.
《生活的形状——雕塑家与羊磴艺术合作社》发表于《山花》,2016(09):134-137+2-4.
《“高墙大院”与“打开天空”——关于雕塑的基础与创造的思考》发表于《雕塑》,2015(03):10-13.
《雕塑,不仅仅是视觉的》发表于《雕塑》,2013(06):40-42.
《“持续60年的创造和活力”——川美雕塑》发表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2):53.
《“被”传播的雕塑》发表于《雕塑》,2011(01):56-57.
《面孔——凝视的背后》发表于《美术学报》,2010(04):10-11.
《雕塑材料——直觉与身体》发表于《东方艺术》,2010(19):112-115.
《物语》发表于《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06):51-53.
相关文章
《变局——学院教育与当代雕塑之路》,焦兴涛
《力群版画:木板上的抒情诗》,焦兴涛
《明天当代雕塑奖》,焦兴涛
《2015新星星艺术节》,吕澎、焦兴涛、陈俊
《寻找“例外”——羊蹬艺术合作社》,焦兴涛
《不仅是园区 金山意库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模式》,李璞、郑培光、焦兴涛
《焦兴涛:“雕塑”是一个“过程”,一个“事件”,一个“现实”》,焦兴涛
《关注青年 关注未来 “奇点月会文献展暨奇点学术邀请展”启幕》,李璞
《中国艺术教育的“霾”伏圈》,邹萍
《2017重庆两江新区国际艺术轴项目启幕》
《既是“授业”也是“同修” 学院派师生如何重新定义雕塑?》
《“艺术教育”如何打破边界?“网络艺术社会学”在中国》,谭娟
《当代艺术介入乡村,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艺术对话城市的最佳现场 2018国际艺术轴实践展》
《焦兴涛:从羊蹬艺术合作社到公共艺术的转型》,雅昌艺术网、焦兴涛
《前言:大足的秘密与雕塑的选择》,焦兴涛
《图像改造与雕塑选择》,焦兴涛
《新艺术史开启,该如何做这场冒险的梳理归纳?》,姚钰琛
《艺术作为一个合作者 乡村美学的酉阳实践》,张桂森
《全球化链接地域化,安仁双年展如何构筑“共同的神话”?》,张译之
《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四十年管窥》,刘礼宾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唤起当代对话》,袁瑜
《艺术何为?“嬗变”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上海开幕》
《带着诗意,在乡野行走——2018眉山乡野艺术节的动因与意涵》,胡斌
《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拓展的剧场 不一样的当代》,dbk
《焦兴涛丨艺术与美术馆概念的全新感受◇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
《JIAO XINGTAO | 焦兴涛 : 一件作品》
《艺术是和生活的贴身肉搏,是刺破现实的那根针 | 焦兴涛 一席第479位讲者》 焦兴涛
《『雕塑头条』焦兴涛丨随风而起:一位雕塑家的1990年代》
《焦兴涛:距离感》
《焦兴涛丨传统雕塑中“具象”看法》
《【新星星艺术节终审评委】著名雕塑家:焦兴涛|从“物”到“物”》
《【推广】艺术家焦兴涛的《汇成雕塑集团》艺术项目》
《焦兴涛,消费社会中的交换密码 | “愿你生活甜如蜜”》
《焦兴涛「在艺起」在台北的多处绽放》
《【黄桷坪往事之十三】焦兴涛‖从“罗丹”到“如来佛”》
《π·艺术家 |咏物 焦兴涛转述“物”的方式》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丨新“桃源”艺术记——焦兴涛》
讲座及演讲
2020年 中国美术高峰论坛,做了题为“《父亲》的难题”的主旨演讲;
2020年 重庆“艺术与科技”,做了题为“应许之地”的主旨演讲;
2019年美国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做了题为“中国参与式艺术项目”的演讲;
2018年 川美对全校学生做了“路径与方法——从罗丹到如来佛”的艺术家个案讲座;
2017年 “一席”杭州,做了题为“刺穿现实的那根针”的演讲;
2017年 参加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论坛“喜影集”并担任主讲嘉宾,做了题为“影像与传播对于雕塑和装置的影响”的报告;
2017年 为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西南艺术机构人才培养”主讲,做“公共空间与艺术参与”的课程讲座;
2017年 广州美院举办的“再地方-中国雕塑论坛”做“改变与选择”的主题发言;
2016年 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的“叶毓山艺术教育实践研讨会”上做了“从遵义红军纪念碑出发”的主题发言;
2016年 参加由重庆LP空间主办的“乡村.自然.跨界实验”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2016年 武汉“多元参与—参与式艺术学术论坛”并做题为“生活的形状—羊蹬艺术合作社”的发言;
2016年 北京“首届中广艺术教育论坛”并作“羊蹬实践”主题发言;
2015年 台湾艺术大学,做了题为“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的讲座;
2015年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做了题为“羊磴——在地艺术教育实践”;
2015年中国台北当代艺术馆“社区策展人”论坛,做了题为“羊磴艺术合作社”的讲座;
2015年 高雄“两岸公共艺术论坛”,做了“羊磴艺术合作社”的演讲;
2014年 “雕塑与媒介_第19届中国雕塑论坛”并做主题发言“不断被命名的雕塑”;
2014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雕塑论坛”,做了题为“羊磴艺术合作社”的演讲;
2014年 芜湖“中国雕塑学会论坛”,做“网路时代的轻传播—羊蹬艺术实践”的主题发言;
2010年 南京艺术学院,作了题为“具象与新具象”的讲座;
2009年 美国丹佛大学艺术学院, 做了题为“物语”和“中国艺术中毛泽东形象的变迁”两个讲座。
代表作品
《每个人的美术馆》,玻璃钢、灯光、不锈钢,高150~200厘米,四组,可移动,2020年《立方体游戏》,玻璃钢、霓虹彩管,高3.5米,2019年
《沟通之介》,木材,长50米,2019年
《美丽新世界》,三轮车、霓虹灯、音响、方便食品,2018年
《最好最坏》,书、3d打印 尺寸不定,2019年
《在艺起》,雕塑装置,铜漆,2015年
《汇成雕塑集团》,混合媒介,尺寸不定,2015年
《任性的结构》,输电塔 树枝,2014年
《软着陆》,玻璃钢/漆,280x850x360厘米,2014年
《黄》,玻璃钢,直径130厘米,2012年
《真实的赝品之四》,玻璃钢、铁、铸铜、现成品,尺寸不定,2012年
《真实的赝品之一》,玻璃钢/铁/铸铜/现成品,2012年
《巨人》,木材,高6米,2009年
《蜕之二》,玻璃钢,143x 38x 35厘米,2007年
《奇迹》,雕塑,2006年
《奇迹1》,雕塑,2006年
《奇迹2》,雕塑,2006年
《航母》,装置,2006年
《橙之二》,玻璃钢,88x 82x 95厘米,2007年
《橙》,铜、漆、现成品,1362x306x286厘米,2007年
《红》,玻璃钢,76x 56x 53厘米,2006年
《天堂的礼物》,玻璃钢 漆,235x225x178厘米,2006年
《残·水浒》,玻璃钢、漆,107x14x75厘米,2006年
《刻舟求剑》,装置,2004年
《意外事件》,玻璃钢、亚克力、漆、现成品,2003年
《来来往往之二》,2003年
《无题》,铜,52x46x22厘米,2001年
《无题》,金属现成品,236x245x68厘米,2000年
《魂韵》,铜,104x22x94厘米,1998年
《才子》,铜,85x36x21厘米,1998年
《门神》,铜,52x48x22厘米,1998年
《逝者》,乌木,92x68x41厘米,1997年
《棒棒》,石膏,65x42x38厘米,1995年
收录画册
《观世界·世界观:漳州国际当代艺术展》,2017年
《中国挪用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再雕塑:2014三宫殿1号艺术展》,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及观念生成”》,2014年
《2012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
《乡愁与相遇 - 南京 杭州 成都 重庆当代艺术巡回展》,成都蓝顶美术馆,2011年
《2011成都双年展 - 蓝顶艺术家的雕塑展》,成都蓝顶美术馆,2011年
《工作坊:传播的图与转译的像》,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10年
《大爆炸:白兔画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白兔美术馆,2010年
《焦兴涛雕塑作品2010》,2010年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主题展》,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9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澳门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
《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澳门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
《啊·我们30 中国三十年当代艺术展1978 - 2008》,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2008年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丛书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批评文集1985 - 2007》,广东美术馆,2008年
《画纸藏龙》,F2画廊,2008年
《物语 焦兴涛雕塑作品集》,北京季节画廊,2007年
《妄想国-中国新生代艺术》,对比窗画廊,2007年
《2007首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2007年《后先锋中国新艺术的四个方向》,香港安亭公司,2007年
《欲象》,宋庄美术馆,2007年
《重度辣椒》,四川美术学院,2001年
《冲突与选择》,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0年
作品评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兴涛因一批具有解构风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瞩目。艺术家立足于对工业时代的机械废品——铜、铁等材料做形式与语汇上的转换,并用它们来表现一些传统人物。在《才子》、《佳人》、《门神》等作品中,这些具有东方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因修辞语言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赋予了当代性。实际上,在其后十多年的创作中,焦兴涛的个人创作脉络大致形成了三条线索,一类是延续了此前的解构风格;第二类是
波普化的雕塑;第三类则是将
新具象雕塑的风格与观念化的表述相结合,而《真实的赝品》正是这一脉络的进一步推进。
表面看,《真实的赝品》的创作观念似乎比较简单,就是把制作好的类似于日常物品的雕塑重新融入到一个日常化的环境中,艺术家把这个过程看作是“藏雕塑”。不过,在我看来,“藏”既是一种手段,也有着观念化的诉求。就第一个层面来说,艺术家的“藏”是精心而为的,他力图将自己所做的“雕塑”与现实的场景融汇在一起,尽可能地使其融入其中。实际上,这里边涉及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艺术问题。一个是艺术家在制作作品时,需要考虑到观众日常化的视觉经验,因为,一旦这种视觉经验不具有日常性,它们就无法融入到现实的场景之中,就会马上被观众发现,这样以来,艺术家的观念表达就失效了。问题是,观众的日常视觉经验也是一种公共性的经验,它与艺术家个人化的视觉经验肯定是有差异的。由于要实现“藏”的目的,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放弃现代主义雕塑那种个人化的、风格化的修辞方式,相反,去制作一件看上去没有任何个性特征的作品。另一个问题是,这个作品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有自己的原型,否则,它根本无法与其他的日常物品融汇在一起。但是,制作好的一件作品如一个口香糖、手套、包装箱等,它们与真实的口香糖、手套、包装箱之间又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如果说古典雕塑是对现实的“再现”,那么现代主义雕塑则是“表征”,即通过一种原创性的形式创作出另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平行的视觉世界。但是,对于焦兴涛的创作方法来说,它既不是“再现”,也不是“表征”,反而更倾向于“仿像”。因为“藏”仍然是一种视觉上的“编码”。不过,我们又如何将“再现”与“仿像”区分开呢?因为单纯从外观上看,它们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追求视觉的“真实”。
于是,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艺术家内在的创作观念。之所以说《真实的赝品》具有观念化的特征,在于艺术家力图消解艺术品与“物品”之间的界线。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谱系中,是杜尚开启了“反艺术”的潮流。当他把现成品当作艺术品的时候,艺术品与物品之间的边界就日趋模糊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格林伯格曾批判过当时的极少主义艺术家,他认为,极少主义对现成品的使用本质上是“非艺术”(No-art)。按照格氏的理解,艺术品不仅有自己的风格、形式,而且能体现艺术家的才情、修养,对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来说,其作品还能体系既有的知识谱系与形式主义发展的脉络。但是,现成品是不具有这些特质的,所以,它们是“非艺术”。很显然,如果完全脱离西方这个语境,我们是无法讨论焦兴涛作品的。不过,和西方艺术家有着完全不同的侧重点,虽然以杜尚、沃霍尔为代表的“
达达”与“新达达”力图消解艺术品与物品的界限,但是,这一脉络的艺术家并没有将具有现成品面貌的艺术品重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或许正是“藏”背后所潜藏的“对什么是艺术品的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如果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是以拉开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创造一种独特的风格与形式为旨归,“达达”与“新达达”则反其道而行之,它们要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所形成的鸿沟。这一新的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不仅终结了主宰西方艺术界近一百年的现代主义叙事话语,而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基于此,丹托才提出了“艺术的终结”,认为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后历史主义”时期。不过,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没有预料到的后果出现了,架上雕塑与新兴的装置在边界上也日趋模糊。然而,在经历了观念的飞跃之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艺术家必须要面对的,对于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创作来说,同样如此。
在焦兴涛看来,对艺术与现实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场”的强调之中。在这里,“场”具有双重的维度。一个是“现场”,一个是“剧场化”。“现场”的意象来源于作品原本就是由一些日常的物品与场景构成的,所以,它们本身也就是现实的,可以负载着许多社会学的信息。但是,这个现实,或者说“现场”也是不纯粹的,它也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有艺术品“藏”于其中。由于这些艺术品具有类似于现成品的外观,所以,观众的观看既可以是一种日常化的观看,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观看,因为两者已经融汇在了一起。而所谓的“剧场化”,就在于作品的现场展现与观众能构成一种新的观看关系。不管是传统的古典雕塑,还是现代雕塑,观看都预先被作者设定,而且,观看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但“剧场化”体验的形成,则要求观众需要穿行在空间之中,此刻,观看的角度是不确定的,而观看的过程与时间也就被赋予了美学的意味。从静态的“现场”与观看的“剧场化”体验,艺术家要实现的目的,仍然是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焦兴涛的那些仿真“物品”不再单独以“作品”的面貌出现,而是以赝品的方式藏匿于其它普通日常物品中间的时候,整个事情就变得拧巴了,纠结了,当然也更有意义了;一件本来是很容易说清的事情,这时突然变得说不清了。
它的精彩在于,一旦作为陪衬的真实物品变成“作品”的图底时,由于这种相互证明的图底关系,使它们在整体上都必须成为观众所观看、所辨识的对象,这时候,“作品”需要“非作品”来证明;同样,非作品需要让“作品”来撇清;这场相互证明的视觉游戏这让“作品”和“非作品”都变得不可缺少,也就是说,“非作品”一下也变成了“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不是“作品”,所以“作品”才成其为“作品”。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柱头、旧木箱、包装箱、玩具、手套本身就是“高仿真”的赝品,它不仅在和观众的视觉“
躲猫猫”,也在和观众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常识“躲猫猫”。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只有仿得越像,越能乱真的时候,才能证明它是“艺术”;同时,它仿得越像,越能乱真的时候,越发增加了被观众指认的难度,也就越难以证明它是“艺术”,在这个悖论中,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深度消失,何况,当代艺术中本来就有现成品艺术,焦兴涛所做的,是利用赝品挑战现成品,把艺术和非艺术的问题再向前推进一步,让它加多一个层次,让它变得更复杂、更纠结、更难以言说。 这种自我相关,自我纠缠的情形,改变了主客体的关系,也改变了创作和观赏的关系,当然也改变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在这个现场,焦兴涛的巧妙在于,他只是把问题暗示给大家,而没有试图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更确切地说,其实这个现场他也hold不住,他也只是众多思考者当中的一员,他所能做的,只是很努力、很努力地消解自己,把艺术变得什么都不是,把自己的观念、想法统统藏匿起来,而把所有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回答统统交给观众。因此,这个现场成为了观众的主场,而不是焦兴涛的主场,观众在这里寻找、发现、惊讶、兴奋,或许还会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