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晓春
秦腔名家
焦晓春(1934-1988)秦腔名家,陕西三原人。十三岁入周至宜春社学艺,先后拜师李琼中、刘毓中、黄正德、王文鹏、苏育民等,初习武生兼演小生,改工须生。
生平事迹
早年生活
焦晓春出身贫寒,四岁丧父,七岁被送去给人当童养媳。九岁学艺,先后入宜春剧社、雅化社、美化社、宣化社和户县剧社拜师学艺,先拜师李琼中(秦腔皇帝)习武生兼演小生,后拜刘毓中(须生泰斗)为师改工须生,过的是飘零江湖、闯荡南北、的艰苦生活。艰难困苦的砥砺,锻炼了她顽强的性格,也激发了她奋发学艺的精神。她由童养媳到秦腔名演员,其间隐含着无限悲辛。
工作经历
焦晓春十七岁时就成了声震西北的秦腔名角。最初定工资时,一般演员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她被破例定为月工资240元;她却主动要求把她的工资降到120元,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焦晓春没有上过学,识字不多,但她对艺术的态度严谨认真,总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从不以自己名满西北而骄矜,只要到西安演出,她总是设法把刘易平等前辈艺术家请到台上做指导。
解放后,焦晓春艺术生命茁壮成长,为戏剧事业献身的意志弥坚,坚持练功,演出不辍,艺术造诣日趋精深。她艺德高尚,技艺高超,深受观众爱戴和尊敬,在成名剧《辕门斩子》中饰杨延景,做工和唱腔俱佳,一声“倒吓的杨延景忙跪尘埃……”总是赢得满场掌声。一九四八年底,十三岁的焦晓春在西安大华剧社扮演《葫芦峪》中的诸葛亮,在古城的观众中引起轰动,博得了“神童坤伶”的美名。1949年参加兴平县人民剧团,五十年代初,焦晓春已经跻身于陕西省秦腔名演员之列。一九五六年她以《葫芦峪》这出戏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演员一等奖。一九六零年参加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在《三娘教子》中扮演薛保,获青年演员奖。
代表剧目
由于病魔的纠缠,焦晓春文革中后期嗓音塌落,不得不退休,但她的心并未离开相依多年的戏曲舞台。她渴望制服病魔,再事演出。她说:“要倾尽余生的精力,为浇灌戏曲新苗而努力”。焦晓春代表剧目有《葫芦峪》、《辕门斩子》、《哭祖庙》、《苏武牧羊》、《宝莲灯》等,青年时曾演过《长坂坡》、《黄鹤楼》等文武小生戏。目下已知存世音像资料有:《葫芦峪》(全本录像,长安县人民剧团助演)、《辕门斩子》(全本录像)、《哭祖庙》(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二堂舍子》(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生死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等。
艺术风格
经过艺术上的磨练,艺术风格趋渐成熟。她的她音域宽广,音质纯厚,音量宏大;高音区清脆委婉,中音区圆润甜美,低音区浑厚苍劲;她的唱腔婉转自如,若行云流水;表演认真,唱做兼优、一丝不苟,唱腔风格上继承了前辈名家王文鹏清俊洒脱的特点,又吸收了刘毓中慷慨激越的风格,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奔放清郁、苍劲古朴的艺术风格。行腔注重气息运用,重喉音,吐字尖团讲究,重生活气息,唱腔韵味浓郁,脍炙人口,舞台做派潇洒大气,边式凝练,非常善于表现各类不同性格和身份的人物。十三岁在西安大华剧社以《葫芦峪》一剧轰动古城,博得了“神童坤伶”的美名。
《葫芦峪》这个戏也由此成了她的代表作,一生常演不衰,同时在须生重头戏《辕门斩子》也有相当造诣,颇受观众好评。由于病魔的纠缠,焦晓春文革中后期嗓音塌落,却成就了戏中神品《葫芦峪》,尤其是《祭灯》、《托印》两折,功力稍逊者难办。听焦晓春晚年的戏,苍凉惆怅,别有韵味;看她晚年的戏,形神俱佳,当为绝响。有女田杰承其艺。
存世音像
存世录像
《葫芦峪》(全本)(长安县人民剧团助演)
《葫芦峪-祭灯》(全折)(兴平县人民剧团助演) (1980年录象)
《辕门斩子》(小全本)
《辕门斩子》(清唱片段)八贤爷和我做了对
《葫芦峪》(清唱片段)魏延贼扇坏我命灯七盏
《葫芦峪》(清唱片段)念弟子离南阳才疏学浅
存世录音
《哭祖庙》(选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辕门斩子》(小全本)(与姚裕国等合作)
《二堂舍子》(全折)(陕西人民广播电台1965年录音)
《生死牌》(选段)(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祭灵》(全段)
参考资料
秦腔名家——焦晓春.好戏连台.2012-04-1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11:41
目录
概述
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