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比是高炉炼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即高炉每冶炼一吨合格生铁所耗用焦炭的吨数。
联合计算
简介
反映高炉炼铁原料、燃料、设备和技术操作水平的重要
技术经济指标。
焦比= 每昼夜的焦炭消耗量(吨) / 每昼夜的生铁产量(吨)或平均每炼一吨生铁所消耗的焦炭量,用千克表示。
一般大中型
高炉的焦比为0.6~0.8之间(或600~800千克之间)。世界先进水平焦比已接近400千克,个别为350千克。降低焦比,即可使每批
炉料中的矿石相对增多,焦炭相对减少,就能多出铁,降低
炼铁成本。降低焦比的主要措施有吃
精料、提高
风温(世界先进水平风温达1370°C)、采用综合
鼓风(喷吹
煤粉、
重油或天然气加
富氧)、增加高炉有效容积和提高技术水平等。
理论焦比就是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高炉冶炼1 t生铁的最低焦炭消耗量。所谓一定的冶炼条件,就是指高炉使用的原料成分和性能,喷吹燃料的数量,冶炼时的鼓风参数 (风温、湿度、富氧率 ) ,冶炼的生铁成分等都已确定。 在这样特定条件下,由高炉反应及热量消耗所决定的最低焦比,就是所谓的理论焦比。理论焦比的计算可以用来校验炼铁设计选取的焦比是否合适,也可对实际操作的高炉进行分析比较,寻求降低焦比的途径。 但是,理论焦比并非高炉冶炼的实际焦比。 理论焦比与实际焦比有怎样的关 系以及它们的计算,这便是要探讨的问题。
计算条件及某些规定
( 1)计算以冶炼 1 t生铁作为基础,所用原料成份、生铁成份都是已知的。 对于生产高炉,吨铁矿石用量,煤气成份及炉渣成份也是已知的;而对于设计高炉,矿石用量可由铁平衡方程先行求出。 考虑到人们的习惯以及易与某些文献资料相对照比较,计算过程中用千卡 ( kcal)作热量单位,最后可转换成千焦 ( k J)。
( 2)当今高炉多使用
高碱度烧结矿冶炼,并寻求合理的炉料结构,冶炼时加入熔剂数量已很少了。考虑到这种情况,计算时先假定高炉不使用熔剂,待焦比算出后,按照炉渣碱度要求,进行碱度校核,确定加入熔剂的种类 (石灰石或硅石 )和数量,并按其炉内行为再进行追加焦比的计算。
( 3)高炉高温区界限温度选在950℃是更为合适的。在高温区内碳的气化反应 C+ CO2 = 2CO充分发展,铁及合金元素的直接还原在此区内完成。对于浮士体的间接还原 FeO+ CO= Fe+ CO2,950℃时反应平衡常数 Kp = φ( CO2 ) /φ( CO)= 30. 9 /69。 1= 0. 447,因此还原 1 kmol铁所需要 CO的过量系数 n应为
n = 1+ 1 /Kp = 1+ 2. 237= 3. 237 kmol。
( 4)现代高炉多采用富氧喷煤强化冶炼措施,这里规定每吨生铁的喷煤量是已知的,并认为煤粉碳素在高炉风口前全部燃烧掉。
计算的准备
方法与其它方法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对每吨生铁的渣量、石灰石用量以及焦比等采用分解计算的方法,也就是分别计算矿石、焦炭、煤粉这些物料的成渣物质的数量,石灰石用量和各自的耗热量。 这样就可以找出焦比、渣量、石灰石用量之间的关系,使得焦比的计算脱离许多假定数据 (如假定渣量 ) 的范畴。
对于焦比算式K × w ( C, k) =m ( C, b, k) +m( C, d, Fe)+ m( C, d, a) +m ( C, c) ,在一定的条件下,碳量 m ( C, d, a ),m( C, c) 都是已知的, 欲计算焦比,就要求出m ( C, b, k) 及m ( C, d, Fe) 两项数值。这就需要列出既满足高炉冶炼热量消耗,又要满足还原剂消耗所需碳量的两个方程,联立求解。
分布影响
以矿焦混装形式多量回收利用高炉槽下小块焦,替代大块冶金焦,不仅能提高块状带和软熔带矿石层的透气性,促进矿石还原,提高煤气利用率,而且能显著降低焦比和生产成本。国内外高炉普遍使用小块焦或焦丁,用量 20 一 40kg/t,生产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很大。
炉况和透气性的变化及控制
小块焦比由 20kg/t 逐步提高到50kg/ t 时,风压、压差和K 值基本不变,甚至有所下降。但提高到55kg/t 以 上时,风压、压差、K 值逐步上升,小块焦比达60kg/ t时,风压升高到397kPa 、K 值达到2.75。试验期间高炉 压差维持在165kPa 以下,顺行一直良好,没有炉况波动,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2 号高炉可稳定接受60kg/t 的小块焦比。
利用 0.53m 耐高炉模型进行的高炉块状带透模拟试验表明,在宝钢原燃料质量条件下,小块焦比越高,高炉 动态压差升高的幅度越大。小块焦比增加对高炉块状带透气性的影响可用Ergun公式进行分析。 根据Ergun 公式 ,在高炉产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 影响块状带透气性的主要因素是料层的孔隙度、炉料的平均直径和料层厚度。
煤气流分布变化及控制
试验过程中,随小块焦比提高,中心和边缘煤气流总体变化不大,但通过上下部调剂,使高小块焦比下煤气流分布稳定合理,保持高的透气性和煤气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试验期间,2 号高炉由于炉体温度和热负荷较低且 波动较大,炉身下部、炉腰、炉腹常有粘结和脱落,为此将风口面积由0.4727m2扩大到0. 4789m2,调整后炉体温度上升、脱落减少,但边缘煤气流偏强,鼓风动能较低。
此外,大量使用小块焦后死料柱粉末增多、体积扩大,也使高炉下部初始煤气流向边缘增强。根据2号高炉的操作特点,压差较低、煤气流分布适宜的要求是:必须保证充沛稳定的中心煤气流 ( 十字测温中心点 600 ℃ 以上 ), W 值控制在1.4 一 1.6。在50kg/t 以上小块焦 比下,为发展中心、保持较强的中心气流和降低K 值,上部调剂主要采取抑制边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