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光寺
大理市湾桥镇的寺庙
大理苍山照光寺,原名白云寺,听泉寺,又名磻溪寺,曾有僧驻锡于此,梦感寺宇周围金光环绕,龙腾雀跃,弥久方散,遂将其更名为照光寺。大理苍山共有十九峰十八溪,照光寺位于自北而南的苍山第四峰——莲花峰的半山腰,海拔约2350米,南侧是十八溪之一的茫涌溪,南离大理古城约20公里,北距蝴蝶泉11公里、喜洲古镇9公里。苍山莲花峰,古有小鸡足之称,照光寺乃小鸡足二十四景之一。
寺名来源
照光寺,原名白云寺,据《白国因由》载:“莲花峰处有一种人,名唤普哩,甚是怪异,不通声教,不信佛法,以射猎为生,操戈劫盗,无所不为。观音化作一梵僧,至彼村邑中化斋,语众曰:人生世上,甚是难得,不可存不好之心,错过时光,虚度此生。须当回头,早晚恭敬佛天,以求解脱。”众人因无善根,不会老人之意,遂用棍棒追赶梵僧,将近之时,棍棒仍不能及于老人身上。众商议看老人栖于何所,以便下手。普哩于高处得见观音跏趺端坐,泰然自得,以为老者不能前行,方便他们施力了,于是将火缚于棍棒上烧之,不但烧不得观音,反而自烧。众复举火更烧,见老者已隔河不能近,普哩嗔心愈重,欲渡河追赶,但因水深不得,于是绕河而追,自夜及旦不能得,后见老人驾云立于虚空中,众乃惊觉,俯首皈依,从此回心向善,不复起杀害之心,遂取香木雕观音像立寺以供养,因观音菩萨立于虚空云端令众得度故,故以白云寺命名,白云寺即今照光寺址,其地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朝后又靠,确为修道清净场所,据传当时白云寺乃大理地区香火极为鼎盛之地。
又据说宋代初期,广东韶州的一位高僧,游方至大理,将苍山十九峰逐一遍览,最后选定现今照光寺位置作为修行道场,因寺侧有一泉水,昼夜潺湲,能助寺僧净化身心,参禅悟道故,遂以听泉寺命名。听泉寺初建时,属二进院落,前院是僧寮等,后院是殿堂,现今寺侧五百米左右之地,乃听泉寺菜园。因高僧德被十方,名闻四海,听泉寺原址已容纳不下前来依止修行的僧尼,又因大理国官僚士庶也仰慕高僧之德行,遂于离照光寺两公里左右之地(即今茫涌溪电站南的山头位置)供养数亩土地,并兴建十余幢房子作为照光寺僧尼寮房,他们清晨到听泉寺上殿、过堂、打坐等等,晚上又再回山下寮房寝息。
到元代,曾经兴盛一时的听泉寺,历战火风烟,青山依旧,而寺宇却荡然无存,大理磻溪村一位姓张的员外来到听泉寺,见周围紫气升腾,灵气有余,遂至下关请了一道士来相地,道士看后,便预言说:“若于此地建寺,后必香火鼎盛,高僧辈出,然员外需于三年内恢复重建,否则不利” 。张员外听后,便即刻回家筹资,为此将听泉寺重新恢复,且更名为磻溪寺,更名缘由:一者因他是磻溪村人;二者听泉寺能直视洱海边的磻溪村,他希望照光寺佛光能普照磻溪村的万代子孙;三者希望磻溪村人民世代皆能向善学佛。张员外将听泉寺恢复后,又请了高僧来住持,高僧为显扬张家之善德,特地为其立了一牌坊,据说此牌坊旧址在今保和寺寺址侧面。关于照光寺原址,有两种说法:一是在现今保和寺后侧;二是后有道人见保和寺前面,即今照光寺位置,视野非常开阔,从风水学讲,更利修道人居住以及光照磻溪村,故后来再次兴建时乃以此为磻溪寺。
清光绪年间,磻溪村人民为继承其祖宗留下的遗风,以支助磻溪寺寺僧安心办道,又于大理海边供养十数亩土地作为磻溪寺香火,据说此田现被称为和尚田。
其后又有僧驻锡于此,梦感寺宇周围金光环绕,龙腾雀跃,弥久方散,遂将寺庙原名更名为照光寺。
寺宇重兴
自古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照光寺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曾几经兴废,直至近代,国家宗教政策落实后,十方信众及村民感慨古刹残垣断壁,荒芜已久,遂集资,于1994年恢复重建。寺宇背靠苍山,远眺洱海,周围花香鸟鸣,常有山鸡出没,地形恰似一把天然龙椅安住其中。有僧对此赞曰:
踞地莲椅落花峰,
相好光明隐现中。
龙象沓蹴纷至来,
拈花微笑旨传宗。
寺中偶有鼓声不擂自鸣,有缘者能得闻之,且僧侣谨遵佛制,百果蔬食,朝香暮灯,精进熏修,农禅并重,爽朗自然,其景宛如佛国净土,足令天人称羡,不失为学佛修行、参禅悟道、诵经祈福、修身养性的清净道场。据《白国因由》载:“隋末唐初,恶魔罗刹久据大理,人民深受其苦,唐·贞观年间(627~649),观世音菩萨至此,降伏罗刹,使百姓各安其业,此后,‘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曰祭观音处”故每年三月,有无数远近香客游人聚集莲花峰朝拜圣地。
现如今,通往照光寺的公路虽离寺不足一公里,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接通,幸赖大理一善士出净资,修通了寺庙到山脚的人行道,从而方便了十方衲僧往来参学及信众游人于寺参拜。
大理佛教
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简称榆城,又名紫城、叶榆,位于云南省西部,是著名的古战场,城市西依苍山,东滨洱海,风光独特怡人。唐初,佛教传入此地,南诏后期,由于佛教备受推崇,大量汉文经籍得到传播,僧侣成为南诏上层社会的组成部分。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大理国共23主,其中有9位出家为僧。其时,此地寺院遍布,有诗云:“叶榆(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元.郭松年《大理行记》云︰“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李京《云南志略》载:“佛教甚盛,戒律精严者名得道,俗甚重之。有家室者名师僧,教童子多读佛书,少读六经者,段氏而上,选官置吏,皆出此辈。”清代诗人吴伟业咏大理地区佛教云:“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此类记载,皆可说明古代大理佛教十分兴盛,而白云寺,即今照光寺,便是其古刹之一,与三塔崇圣寺,感通寺,无为寺等共同构成了大理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传说
明朝时期,照光寺的一个方丈和尚,法名圆瑛,字慈航,他有一弟子,名摩诃,据说是城外庄人,出家前,因新婚后与妻子回娘家,路遇大水,新娘脱鞋过河,请摩诃帮忙提鞋,摩诃不乐意,觉自己乃堂堂伟丈夫,岂能沦落到为女人提鞋,遂至照光寺礼请圆瑛和尚剃度为僧。摩诃出家后,人十分诚恳勤劳,昼则做各种杂务,不肯歇息,夜则诵经打坐,传说他肚脐孔有核桃大,能看到内里的肠子和心肺,若投缘者,他会拉出给人看,但他十分邋遢,圆瑛和尚的其他弟子都很嫌弃他,有一天半夜,他便跑到茫涌溪顶峰,即药山去修行,其师久寻不得,后脱梦与师,告知他在药山。圆瑛和尚择日扛菜和米上山去找他,待寻着时,他正打坐,见师来,便即刻起身迎接,随后礼拜,向师忏悔说:他上山时,顺手将斋厨内的土锅带走煮食,却未与师禀报。师问:“久于山中,以何为食?”答:“煮芋头为食”。遂请师共食。圆瑛和尚一看,锅里尽是白石头,问他怎么吃石头?摩诃答:此石对他来说,确是芋头,只是师父之境界,尚未至此境地而已。其后,摩诃将圆瑛和尚给的菜和米挂在树上,师再过数日往见,发现菜仍新鲜,因此倍感奇异。摩诃得道后,一日夜里来照光寺敲门达至三小时,寺僧熟睡未听见,遂回摩诃洞坐化。数年后,一凤凰栖于照光寺寺檐,并再次将圆瑛和尚引至摩诃洞,其时据说杨黼先生也已寂化。圆瑛和尚遂跪请说:吾乃照光寺道人,已出家修行六十二年,若我与杨黼先生、摩诃大德二位道人有缘,敬请现身,令我再次一睹圣颜,以增修行之信心尔。话音刚落,摩诃便现身,随之杨黼先生也现身,圆瑛和尚因此也留于药山中修行,后仍寂于药山。
杨黼先生
杨黼先生,下阳溪人,母亲姓赵。据说生下时只哭三声便笑,读书成绩名列前茅。传说1:有一年,家乡的“阳江”洪水泛滥,整个村子慌乱一片,他叫他父亲不要愁,于是他脱掉了自己的一只鞋子,口里喃喃自语的说着:“吾乃杨府先生,天龙八部听吾说,汝等应听话,洪水冲上莫冲下,冲南莫冲北”,随后,洪水确实改变了方向。
传说2:有一次,他请人去插秧,便把太阳定到了中午,待插秧者回到家时,家人问怎么插到半夜,他们说:插完时,才中午呢,岂会半夜了?
传说3:有一年,昆明笻竹寺着火,他在田里插秧,便拿着秧苗说:“昆城有火!昆城有火!”为此天即刻狂风大作,降下大雨,救了寺火。
如今,在大理苍山药山的摩诃洞,据说还有杨黼先生和摩诃下棋时留下的棋盘。
(不露顶撰,奚溪青杨编辑)
注:以上个别历史传说,系大理上甸村老人口述。本版权属照光寺编撰者所有,盗版必究。
参考资料
大理佛教.百度百科.2009\u5e74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12:16
目录
概述
寺名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