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公哲,民国纪元前十七年(1895)夏历八月初三日生于江西
奉新县之冈
霞村。世传令德,望重乡闾,考謇修公,*余太夫人,先生昆仲三人,序次居幼。时当清季,新张学制,謇修公首创建贤小学于县城。先生幼时尝就读于此,日诵千言,善属文。业师余介卿
孝廉,宿儒也,奇其才,备加奖掖,由是益发奋为学。
人物概况
1894年生于江西奉新,1990年在台北去世。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私立心远大学、中央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主任。
著有《荀卿学案》、《王安石政略》、《高中国文教学备考》、《孔学发微》、《果庭读书录》及《果庭文录》等。
人物简介
年十五,负笈南昌,考入江西最负盛誉之私立心远中学,深受校长熊纯如之器重。民国八年(1919),枢府以高等文官考试为抡才大典,时人咸拟于逊清之礼部会试,逐鹿者皆南北之菁英。先生时方肄业北京大学,姑且一试以自验其学。及榜发,获隽,论者诧为异数,而先生之名则哄然以闻矣。
当是时也,欧风东渐,国论一新。一二才辩之士,方倡为文艺革新之说,甚而非忠非孝,英彦俊髦,莫不从风而靡。先生不惊不惑,屹然抱道自固,未尝屈己以从,惟与刘申叔、张尔田诸先生,相互切磋于群言纷杂之中,穷研经史百家之学;又私从林琴南、马通伯、姚仲实及其弟叔节老宿问古文法。尝谓:“丈夫读书,举手投足,当指天下万世而为期,一时之晦塞,终身之寂莫,所甘心焉。且自昔荆榛之中,萧艾弥望之壤,必有一二芳草茁乎其间,以搘柱之。”其志趣盖可知也。
民国十年(1921),先生自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执教鞭于华北大学及中国大学,旋以心远熊校长将中学扩充为大学,应邀回南昌任教席。于时任教其间者,余仲詹以训诂,汪辟疆以诗,王晓湘以词,先生以诸子,时称“江右四子”,名动京师,而先生之年最少。至语及古文,则于先生咸敛手推服,无异词焉。每升讲席,悬口倾肠,引经据典,辩若建瓴,词同炙课,听者无不帖然倾服。心远大学于民国十五年(1926)后,因财务困难停办,先生继续任教于心远中学及省立南昌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曾一度出任第一中学校长。
先生虽以文章发身,初未尝以文士自囿。尝自谓平生所瓣香者三人:在汉则诸葛武侯,在唐则陆宣公,在近世则曾文正公。
先生治学至勤,昧爽即兴,孜孜焉惟恐日力之不足,冬日早起自课,常须秉烛,亘数十年如一日,故能精进不已。士林既尊若山斗,辄敦请作专题演讲。溯自民国十年(1921)以来,及门弟子,数以万计,济济多士,或以才学著称,或以事功见长,蔚为人伦模楷,廊庙栋梁。昔者,扶风帐前多出名儒,河汾门下咸登显仕,千载以来,传为美谈。以今方昔,异代同荣,懿与欠盛哉。
先生之为学也,早岁沈浸于翰藻,既长则寝馈于丙部,继而泛滥于程、朱、陆、王之学。三十以后,涉世渐深,更尝渐夥,乃专究洙泗源流,举凡辞章也、诸子也、向所兀兀以倾其心力者,必于儒取衷焉。1984年,先生裒辑平生阐扬孔孟大道之学术论文为一集,名曰《仰止詹言》,此书后改名为《孔学发微》。其中重要主张有二:一论“鲁教与齐教”之不同,一论“孔子非儒”。二者皆发前人之所未发,直究真源,独抒己见。先生以为“鲁教”主“义内”出于姬旦,“齐教”主“义外”源于太公。至谓“孔子非儒”乃以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要非儒学一门所能尽赅。儒为九流之一,如传经之子夏,斯为儒矣。此类论文,均曾先后发表于《孔孟学报》。
出版图书
人物著作
除《孔学发微》外,其著作已出版者有《荀卿学案》与《王安石政略》,均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已整理尚未付印者,尚有《果庭文录》及《果庭读书录》、《韩非学》、《果庭诗词录》及《果庭联语》。
先生向不事生产,薄名利,甘淡泊,惟酷嗜书册,平居未尝一日不把卷也。虽高凤之漂麦,不足称奇;儿宽之带经,曷云能上。家庭琐琐,全赖夫人主持。
1990年4月上旬,先生因感冒转肺炎,住入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至4月29日与世长辞,享寿九十有六, 遐龄硕德,全福以归 。
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私立心远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主任。
著有《荀卿学案》、《王安石政略》、《高中国文教学备考》、《孔学发微》、《果庭读书录》及《果庭文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