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莉钧,女,生于中国重庆市,1997年本科毕业于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02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7-2018年为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访问学者。现为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油画学会理事。
熊莉钧的早期作品关注流行文化、青年亚文化,色彩炫丽、造型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反映了中国真正进入世界视野后的社会变迁,从社会学意义的角度诠释了新人类的当下状态,青年一代特立独行、模样精美夺目,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和自我认同,是映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既是一种自我苏醒般的人性解放,也是伴随着崇高文化的消解而来的青年人精神家园的失落,像是一场放纵与自我麻痹的视觉盛宴。近期的艺术作品则更多转向对人与人性的关注,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表达了对当代人的漂泊感与无根性的思考,以及对精神绿洲的向往。作品中的图像、主题和叙事等复杂地交叠,结合了镜像视觉与空间的叠加,探究个人化图像生产机制和技术时代对人之意义的追寻。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技术基于图像复制、媒介和传播以及社会景观的巨变而形成,又反作用于这些诱因,催生了出新的视觉语法乃至视觉文化。
鲁 虹(美术理论家,武汉合美术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美术师):
熊莉钧结合作品的内容与个人的感受及美学追求,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图像修辞学与相关表现手法。在造型的处理上,她有意突出了摄影中类似广角镜的透视效果与人物特立独行、做秀乖张的姿态;在构图的处理上,她有意采用了大特写或超现实的画面,并以一幅幅寓言般的假象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在表现手法的处理上,她有意让线描的表现方式与体面的表现方式融为一体,相得宜彰;在背景的处理上,她有意突出了虚拟的水珠、剪影或单色版画式的呈现方式;在色彩的处理上,她则有意突出了亮丽、鲜艳与刺目的效果。她是希望以轻松、直白、美丽来抗衡以往那些沉重、艰深、丑陋的审美概念。同时,她采用的是“一种结合了消费图像、浅层意识、生活戏剧化的叙述方法,其不仅具有观念性的视觉形态,还是一个与过去的人文时代完全不同的图像世界。”
何桂彦(美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
从整个的创作历程来看,熊莉钧几乎是将个人化的视角隐藏起来的,至少是让其内化在作品的表达中,因为对于她而言,重要的是言说整个70、80一代的青春体验,所以,隐藏“自我”恰恰在于凸显作品背后的“见证”品质。在熊莉钧看来,对“青春”的敏感,不仅是自我青春感受的外化,也是对生活于消费时代的所谓“新新人类”生存体验的关切。事实上,作为一种文化镜像,熊莉钧的作品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90年代初期以来,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以及价值观的转变是如何改变年轻一代的青春体验,又是如何形塑更年轻一代的青春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