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墩
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墩(Yan Pier),又称“烟墩”,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大街与永定门西滨河路交叉口向南300米路西,始建于元代,是元、明两代“京城五镇”之一,是历代皇帝用以祈求皇权永固的场所。
历史沿革
元朝时期,燕墩始建,为一土台,位于元大都丽正门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燕墩改用砖包砌。
文化大革命时期,燕墩北面有一扇高2米,宽0.7米的石门被毁。
1985年,被毁石门仿制木质红漆门。
1990年,燕墩台顶部分维修,并对石碑碑身进行防护处理。
2004年,燕墩进行抢险修缮,并辟为燕墩公园
2012年,燕墩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建筑格局
燕墩现存为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上狭下广,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高约9米,在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墙,现已损毁。墩台西北角设石门两扇,门内有石阶45级,可达台顶。台顶正中为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形四面碑一座,即为御制《帝都篇》、《皇都篇》碑。
主要建筑
燕墩石碑高约8米,下部为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采用高浮雕技法雕24尊水神像,各尊神像均坦胸裸足,形态各异,其他部分则雕刻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石碑上部为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一龙,龙身作波浪形奔腾状,昂首上扬。碑身南、北面分别采用满、汉两种文字对照镌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帝都篇》刻于碑阴(北面),《皇都篇》刻于碑阳(南面)。
文物遗存
帝都者,唐虞以前都有地而名不著,夏商以后始各有所称,如夏邑、周京之类是也。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故序大凡于篇。
天下宜帝都者四,其余偏隘无足称。轩辕以前率荒略,至今深鹿传遗城。丰镐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乃营。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征。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叶。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北京顺天府盛京奉天府。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勋其钦承。
乾隆十有八年岁次癸西孟夏月御笔。
皇都者,据今都会而为言,约形势则若彼,详沿革则若此。盖不如研京十年,练都一纪,鸿篇巨作,纂组雕龙。若夫文皇传十首之吟;宾王构一篇之藻。节之中和,固所景仰;归于瞬遇,亦用兴怀。俊逸清新,古人蔑以加矣;还淳返朴,斯篇三致意焉。
惟彼陶唐此冀方,上应帝车曰开阳。轩辕台榭虽莫详,职方有幽无徐梁。要之幅员长且广叶,山河襟带具大纲。列国据此士马强,可以雄视诸南邦。辽金以来始称京叶,阅今千年峨天阁。地灵信比长安长。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天衢十二九轨容叶,八旗居处按界疆。朱楼甲第多侯王,槐市陆海无不藏。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
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孟夏月御笔。
历史文化
艺文
“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清代竹枝词
京城五镇
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燕墩因其形似烽火台,曾与广渠门外的神木(明初营建皇宫遗存的巨木,原在东三环路黄木厂路)、德胜门内的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建为汇通祠,即今什刹海西海北岸的郭守敬纪念馆]、西直门外的永乐大钟(现存大钟寺内)和皇城中心的景山并列为“金木水火土”五方镇城之宝,时称“京城五镇”,燕墩即为南方之镇,是历代皇帝用以祈求皇权永固的场所。
七十二营一挡
明、清时期,出了永定门以后是一条由人、马、车走出来的沙土路,下雨满地泥,刮风沙满天。永定门又是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保卫京城的战略要塞,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清政府曾在永定门外安扎了72座营盘,所以当地流传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而这“一挡”指的就是燕墩,无论从战略至高点或城南镇物的角度来看,燕墩都被看作是人们心理上抵挡外来侵犯的屏障。
文物价值
燕墩碑文为阴刻楷书,记述了北京幽燕之地的形胜,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较重要的实物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燕墩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燕墩被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燕墩本身。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燕墩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大街与永定门西滨河路交叉口向南300米路西。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专153、专202路公交车,在永定门外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燕墩约8.5千米,驾车约27分钟。
参考资料
燕墩.北京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14: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