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Yanshan Mountains),原名雁山,位于中国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谷到
山海关,山体呈东西走向。长300多千米。北纬39°40′~42°10′,东经115°45′~119°50′。
形成演变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北缘,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形成目前的燕山构造带。第一次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发生在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主要与华北板块北侧的古亚洲洋的闭合相关,第二次强烈挤压构造变形发生在中保罗世的晚期,这次构造变形在燕山地区被定名为“燕山运动”。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地块之间广大地区的中一晚休罗世地层间形成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中生代期间,燕山地区不仅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而且还发育广泛的岩浆活动,形成众多的火山一沉积盆地。燕山地区断裂及禮皱构造均非常发育,特别是中生代期间构造变形最为强烈。构造线方向早期以近EW向为主,晚期主要为NE-NNE向,在局部地区也发育一些NW向构造。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现今连中小地震也很少发生,整个构造带几乎成了地震空白带。
位置境域
燕山位于中国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谷到山海关,呈东西走向。长300多千米。面积1.44万公顷,其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燕山系指坝上高原以南,河北平原以北,白河谷地以东,山海关以西的山地,狭义则指上述范围内窄岭、波罗诺、中关、大杖子一线以南的山地。北侧接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南侧为河北平原。北纬39°40′~42°10′,东经115°45′~119°50′。
地理环境
地质
燕山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具备典型喀斯特钟乳岩地层,更有石灰岩层和石英岩,千页岩、板岩、海蚀岩、沉积岩等。
地形地貌
燕山山脉,山势陡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雨裂冲沟众多。以潮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多低山丘陵,海拔一般1000米以下,西段为中低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山脉间有承德、怀柔、延庆、宣化等盆地。
水文
燕山的山地中有滦河、潮白、蓟运河等流经,河流多与山脉直交。
气候
燕山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区。年均温6~10℃,1月均温-12~-6℃,7月20~25℃。10℃以上持续期195~205天,活动积温2600~3800℃。燕山南麓是河北省多雨地带之一。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植被
燕山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栎类为主),并混生暖性针叶油松林,垂直带谱。7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树种有蒙古栎、辽东栎、槲栎、栓皮栎、槲树等。700~15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树种有白杄、臭冷杉、白桦、风桦等。1500~2000米为针叶林,树种有华北杆落叶松、青杄、白杄等,但以次生林为主。
主要山峰
燕山山脉内的主要山峰有雾灵山海拔2116米(主峰)、八仙桌子海拔1052米、都山海拔1846米、大青山海拔1224米等。还有有云雾山、军都山、海坨山等。
雾灵山风景区位于河北兴隆县的西北部,周环北京、天津、承德、唐山四市,交通非常便捷。雾灵山是京旅游线上一座重要的山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海坨山位于延庆区西部,最高峰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延庆第一高峰。因山势险峻,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多出现“海坨戴雪”之景象,故有“塞外珠峰”之称。而每到雨季,骤雨如飞,故称“海坨飞雨”,为“延庆八景”之一。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猕猴又称恒河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燕山地区仅在兴隆县六里坪一带有猕猴分布,六里坪被认为是猕猴自然分布的最北界。
矿产资源
燕山的矿石资源非常丰富,有几十类,包括瓦井石、黄蜡石、上万石、雾云石等,也有的将其统称为燕山石。各类赏石多见有灰青、褐色、褚红夹青、纯白、青灰夹黄等。纹理逼真,富有变化,质感古朴,光泽凝重,其形态极为丰富,以象形状物者较为多见。
保护研究
为了研究燕山山地栎类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栎类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栎林按优势树种可分为槲树次生林、蒙古栎次生林、松栎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4种类型,林分伴生树种多样,但以同龄单层林纯林为主,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蓄积量较低,森林质量较差,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森林经营中应根据不同类型栎林的结构特征,采用补植、疏伐和人工促进实生更新等措施促进森林发育。
历史文化
2011年以来,考古人员在燕山北麓滦河中游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10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地和魏家沟两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另有3处遗址做了试掘,新发现一系列青铜文化遗存。其中,河北省承德市四全地和魏家沟两个遗址的文化分期,构建了燕山北麓青铜文化至战国燕文化的年代序列。
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和燕山以南滦河下游地区,青铜文化考古工作开展较集中,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而燕山北麓滦河中上游地区比较薄弱,缺乏系统完整的资料。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该地区考古的一些空白,将燕山以南与辽西地区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有机连接起来,有助于对燕山南北从滦河到西辽河广大范围内的青铜文化整合研究。
曾经的燕山,南北气候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山之北,高原苦寒,干旱少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山之南,农耕社会安土重迁,五谷百果生长在肥沃的山林和平原。山北面的社会力量,常存着跨越燕山征服南面土地的动力。而护卫家园,抵御入侵,则是山南面的政权长期面临的考验。几千年来,炊烟和烽火在这片山脉中交替袅袅,围绕燕山的角逐,贯穿中国的历史。这种角逐,可以从长城燕山段的修建略窥端倪。先是燕国为抵御北方的东胡山戎,在燕山北部边缘修建了长城。随后秦国一扫六合,统一中原,在燕、赵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长达万里的秦长城。南北朝时期,北齐放弃燕山北部,将长城线南移至山的南面。唐朝国力强盛,将漠北和西域纳入版图,燕山山脉尽在其中。宋朝则尽失燕云十六州,失去了修建长城的可能。明朝沿用北齐长城旧基,建成的巍巍长城如今仍盘卧于燕山之上。长城附丽于燕山,如日月丽于天,山河丽于地,如燕山的山脊上又生长出的一道脊梁。这道脊梁,不仅长久挺立于山巅,也挺立于中华民族的血肉中,在无数次外族入侵、强权压迫的磨炼中愈加坚韧。如今,真正的“长城”该是科技和人心吧。燕山上的长城已成观光的游廊,这也许是一切防御工事最好的结局,也是修建长城的先民们所没有想到的吧。(引用自刘闻攀《眺望燕山》)
社会生活
交通通道
燕山的沿山脊筑有长城,地势险要。喜峰口、古北口、黄花城、居庸关、东方口、独石口、张家口是燕山长城重要关隘,切穿山地形成南北交通孔道,亦为重要关隘,如古北口、喜峰口等。最东端的山海关为沟通东北、华北的咽喉。自古以来是由燕山以北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
经济
燕山内的山沟及山前冲积台地上适于果树种植,为中国落叶果树重要分布区之一。盛产板栗、核桃、梨、山楂、葡萄、苹果、沙果、杏等干鲜果。其中板栗、核桃、梨、山楂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