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辽文化区
东北文化区的一部分
燕辽文化区是东北文化区的一部分,东北文化区南部属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系的东端和环渤海地区的北翼,又可称燕辽文化区,这里的丘陵山谷属蒙古草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东北文化区内最先与农业区接触,而较早出现农耕的一个地区,也是东北文化区与中原文化接触交流的前沿地带;
涵盖范围
东北文化区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要比现在行政区划的东北地区大得多。它西过大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连接,向西南已越过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的北部,南部和西南部以渤海、黄海和日本海分别通往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东则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延伸。其地理范围,既包括现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涉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南部与河北省北部及京津地区,还可联系到广大的东北亚地区。
东北古文化区内,山川纵横,海岸线长,地理环境多变化,考古文化的分区自然也较多。东北文化区分为八个大区,即燕辽区、辽东区、吉长区、松嫩平原区、三江平原区、牡丹江绥芬河区、图们江区和浑江鸭绿江区,并以沈哈铁路分界,将东北区概括地分作面向海洋的东半部和面向大陆的西半部
区内遗迹
燕辽文化区可以红山前段文化为代表,红山文化于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1955年获得正式命名,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红山前段文化时代的社会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其农业模式与同期黄河流域的模式十分相似。红山前段文化的房屋多为方形或圆角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常见房址面积在20-30平方米左右,若干房址组成一群,形成氏族或家族聚居地。在红山前段文化中出土有一些具有权力象征意味的石器和陶器,表明当时的燕辽社会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社会分化和分层现象,某些特殊人物已开始借用礼仪用器来突出权势或显示神圣。
1,燕辽文化区长期以来与中原区发展同步,有时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诸文北”,在跨进文明门槛过程中甚至“先走一步
2,燕辽文化区不同于行政区划的辽西区,它包括了燕山以南的海河流域。东北文化区的南界范围达燕山以南的京津、冀西北等区域就得到进一步证实。
3,与黄河流域有关的燕辽文化区,更多的是以辽西区所处位置在长城地带南端,而将辽西区与北方区一起看待,是眼于其间的农牧关系。燕辽文化区属于东北区,不仅应将它同中原区相区分,并且是北方长城地带东部和西部的区分,具有了不同文化大区之间区别的意义。
区域特征
其实,燕辽文化区中最发达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都具有东北文化区的基本特征,如红山文化具有饰压印纹砂质灰褐陶筒形罐与泥质红陶和彩陶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农牧渔猎多种经济共存的文化内涵,其中的饰压印纹筒形罐、细石器以至玉器的发达,都是东北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特点;
夏家店下层文化虽已具有更多龙山时代和夏商文化的特征并已拥有发达的锄耕农业,但该文化仍强烈地表现着东北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如夏家店下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筒形扁已有源于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筒形罐的可信线索,遗址中常有当时其他地区已少见或不见的细石器;有在高山上设防的习俗和石头建筑特别发达等。对赤峰地区史前到青铜时代的环境考古学研究表明,赤峰地区是由距今8000一6000年前的暖温性夏绿阔叶林区,到距今3000年左右才逐步演替为森林草原区直到现今的典型草原的,也很能说明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燕辽文化区的自然生态与东北区的一致性L‘”1。
这样,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内涵多元性中主导文化因素可知,燕辽文化区首先是东北文化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北文化区是燕辽文化区诸古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同时,燕辽文化区又是东北文化区首先与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接触的前沿地带,由于长期吸收邻区先进文化因素,即使辽西区在发展中长期处于东北区的前列,又使其文化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但其本质还是东北区特点。这样,位于北方长城地带东端的燕山地区即辽西区,既然被视为东北文化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与同处于长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为中心的西部应有所区别,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对待当时长城地带民族文化关系中,这是一个具有导向意义的区分。
相关报道
四台遗址第一、二组文化遗存,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体现出了稳定的定居方式。反映出的区域特征,突破以往对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将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大的文化区——燕辽文化区,或称之为北方文化区。不仅填补了燕辽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为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是我国北方地区万年文化史的实证,对于探索中华文明根系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22:04
目录
概述
涵盖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