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坛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常为一天一夜的演出,白天为正坛戏,主要内容为十个:开坛祭社、官发文书、拦门劝鬼、差猖拿魂、书符练将、龙神领兵、茅船替病、转经拨愿、踏星拜斗、安神归位等。
简介
“爨(音cuàn)坛”又称“庆坛”。“爨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被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呢?据一些地方志记载:“经径尺之石,供于堂中右角地下,名曰“罗公坛”。除朝夕供奉外,每届三年,必延巫于家,杀猪致祭,名曰庆坛(爨坛)。又云:“乡人于龛之上,或书四方财神,或列药王、观音或更杂供偶像,济济一堂,莫适为主。而堂之右偶,则供坛神,或书罗公先师,或书赵公元帅;三年小庆、五年大庆,延巫演法,日夜高唱俚歌,曰庆坛”。
“爨”字在古代为表演小戏,可见“爨坛”一词的实质含意应为表演与宗主神有关的民间地方戏,学名为“傩戏”。“傩”是指“行步有节奏的样子”,端公班子称“禹步”或“罡步”,为此“傩”则是指表演这种民间小戏的步法。古人讲的“傩戏”实为古人逐鬼之行为。表演者佩戴“黄金四目”之面具,执戈扬盾,驱除瘟疫、鬼神时表演的一种祭祀性的仪式戏,古人称之为“傩祭”。有专门的演出剧本、服饰、道具。伴奏乐器为锣鼓、唱腔为民间灯戏曲牌、伴奏的拉弦乐器为竹制的胖筒筒。
爨坛这种民间地方戏的表演内容除驱鬼逐疫之外,大量的内容是以世俗生活内容为主的娱人戏。民间端公称爨坛分“正坛”和“耍坛”,二者内容极不相同。“正坛”为娱神戏,做法事为主;“耍坛”为娱人戏,以娱乐为主,就是唱灯,耍傩傩、送财等。巴中民间把爨坛戏称“大铺盖”的席子戏。因为表演场地为一张竹席,而观众通宵观看。
主要内容
这部分剧目比较固定,如《赵公求寿》、《童子仙娘记》、《裸罗记》、《龙神记》、《发五猖》、《土地保关》……另一类是民间传说故事的人情戏,剧目众多,经常变化,如《梦中哭竹》、《王祥卧冰》、《安安送米》、《孟姜女》、《背假和尚》、《包公审城隍》、《张公道讨口》等等,在表演中需要加上较多吉利式的顺口溜和杂技表演“过火坑”、“上刀梯”、“过刀桥”、“衔耙齿”、“趿铧顶熬”等绝技表演,很受群众喜爱。
历史起源
爨坛戏的唱词内容远到西汉之前,近到白莲教起义。巴中爨坛戏唱词中有“太上老君传令箭,有请天兵天将来下凡。前路先锋徐天德,统兵元帅冉天元。左路先锋冷天禄,右路统帅王国贤。带领人马千千万,统帅神兵万万千。人和马、将和兵,千军万马下凡尘,遇着凶神用剑砍,碰上恶鬼使钢鞭。世上凶神要斩尽,人间恶鬼要除完。妖魔鬼怪全除尽,善男善女见青天!”其中的徐天德、冉天元、冷天禄、王国贤等均是巴山白莲教的几大领袖。
爨坛戏的表演模式几乎与民间灯戏一样,其耍坛就是演灯戏。多为一人出场的独角戏,如《献帛》一场戏只有土地老汉一人表演完毕。其次为两人表演的一旦一丑的模式,歌舞并重,近似东北的二人转。
今天的巴中民间又开始出现爨坛戏,打工的发财后回家庆坛。而爨坛戏的实质意义又是什么呢?可从爨坛戏请神唱词中看出:“佛祖老君传诏令,打锣打鼓庆坛神,开坛弟子一声请,师祖师爷下凡尘,上请三十三天界,再请空中过往神,大成至圣孔夫子,释迦牟尼现金身。太上老君骑青牛,三教圣人文降临。观音菩萨莲台坐,文殊普贤驾祥云。文昌帝君开文运,再请关帝武圣人,送子娘娘来送子,财神菩萨赵公明。福禄寿星全驾到,喜神老爷笑吟吟……”请了不少的世俗神,其目的只有一个——“招财、求福”。
巴中民间的“坛”,因姓氏族源的不同;所供奉坛神名目有别,如刘姓家族供奉的坛神为刘君太郎,朱氏家族供奉的石窝坛,为赵公坛;有的供奉的篼篼坛、娘娘坛不等,看来“坛神”是一个五花八门的杂神。那么“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从辞书上的解释“坛”为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多用土石筑成,如供祭天之用的“天坛”;也有用于“登台拜将”之用,也有用于种花之用的“花坛”;同时一些会道门设立的帮派集会组织称某某坛。也有指行业的,如文坛、影坛、诗坛、艺坛等等;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神坛、道坛;还有古代称居民区为“通廛”(坛),即“坛宅”。“廛”字指古代一户平民所居住的住房,为此“廛’即“宅”,民间所称谓的“坛神”即为“宅神”。胡建国先生在《巫傩与巫术》一书中指出:傩坛祭祀神中有天神、地祗、人鬼之神,但最为灵念之神还是宗主神,巴中民间称“地盘业主”神,它与“宅神”是提法各异;也还有把川主、土主及地脉龙神称之为宅神的等等,因各姓氏宗族关系的不同,他们的宗主神也就不同,这是造成民间坛神名称五花八门的主要原因。
传承保护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