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满青藤的木屋》是
古华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81年《
十月》第二期。
内容简介
在那个“农场领导上台下台像走马灯,夺权反夺权的政治烧饼都翻不赢”的年月,雾界山古老幽深的森林腹地“绿毛坑”里,有一栋爬满青藤的木屋,屋子主人叫王木通,汉族人,有一副打虎将似的好身骨。他的女人是瑶家阿姐,叫盘青青,模样水灵鲜嫩。夫妇俩是林场的守林工。王木通虽然目不识丁,却十分自信,什么都懂。在绿毛坑,他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因为女人、娃儿、木屋、山场都是他的。他以“主人”的气派打女人,罚儿女,也以“主人”的态度干重活儿,跑远路,把全家人的日子治理得有规有矩。夫妻、父子,在绿毛坑木屋里各就各位,居在也讲究点尊卑高下,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
1975年夏天,绿毛坑来了个断臂的知青李幸福,人称他为“一把人”。政治处主主任对木通老王说,这是组织上对他申请入党的考验,要他挑起“教育人、改造人”的重担。王木通二话没说就接了人。万不料那“一把手”很快把绿毛坑宁静的生活秩序搅乱了。他首先和两个孩热乎上了。王木通的女儿见他老是漱口,就说她妈妈不漱口嘴照样甜,不信自己去亲一下、闻一闻。不料这话恰好让王木通听见了,他抓过女儿就叫她罚了跪,故意给“一把手”看看他的厉害。从此,王木通脑后就像长了眼睛,提防着“一把手”。不久,“一把手”的收音机把王木通的儿女老婆都吸引了过去。王木通每晚都要亲自出马催女人回家睡觉。青青觉得无聊,撒娇似地回了句嘴,王木通心里不觉蒙上了一层阴雾。他保持着大丈夫不容触犯的威严,严密地注意、防范着事态的发展。但“一把手”全然不知情,反而带着青青和娃儿们打扫了两屋间的坪坝,说要栽花种草,还要教他们认字。盘青青乐得嘴角眉稍都是笑。王木通沉不住气了,心中暗骂。“一把手”向王木通提出护林方面的建议,提得盘青青越发佩服他,提得王木通一肚子气。王木通拿出林中主人、教育者的气派,把“一把手”训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一把手”不敢提建议,把一切想改变绿毛坑现状的念头收起来。王木通发现女人、娃儿趁他不在家又去“一把手”的屋里听收音机,而且收音机里正唱着瑶山情歌。气极了的他向女人娃儿宣布,谁再去那屋就挖掉眼睛打断脚杆。同时,他禁止“一把手”李幸福再上他家的门,每晚由他亲自听取李幸福汇报思想。
绿毛坑的表面是宁静了,可是,几个人的内心却无法平静。王木通对妻子总是不放心,像当初一样常常打她,态度越来越蛮横。盘青青流干了眼泪,渐渐滋生了反抗情绪。丈夫打得越狠,她的心越向着李幸福。王木通也察觉到这一点,因而对李幸福更加严厉了。李幸福从收音机里得知旱情严重,一再提醒王木通注意防火,反复教他们一家如何防火。可是王木通不听,照旧开地烧荒。李幸福无奈,只得去向场部求援,场领导却绝对信任王木通这个模范护林员。王木通烧荒的火星点燃了林木。火势一旺,他丢下被他毒打罚饿弄得半死的妻子,挑着儿女,按李幸福教的办法逃走了。此时,李幸福从场部赶回山林,途中遇到垂危的盘青青。两人为了保护珍贵的树种,为了守住山顶的防火道而消失在火海中。这一场大火让近万亩原始阔叶林化为焦土,本该负全责的王木通却一口咬定是盘青青和“奸夫”李幸福纵火。因为他根正苗红,上级对他确信无疑,于是,火灾以阶级敌人破坏作了结论。王木通不肯再回绿毛坑,被派到了新林区。他带着一对儿女过日子,并且很快娶了一个广西寡妇,照旧过着和昔日一样封闭愚昧的生活。
创作背景
《爬满青藤的木屋》来源于古华在五岭山林区听说的一个野蛮的故事:一个在文革初期的大串联中丢失了一只胳膊的知识青年,被林场发配到叫“红毛坑”的地方,协助一对青年夫妇守林。当丈夫的没文化、蛮不讲理,却勇武有力,仅仅怀疑自己的妻子与那位知青有不正当往来,就在一次醉酒后,把妻子和知青打成终身残疾。
古华听了那件事后,初时只觉得震惊,并没有想据此创作小说。后来,他从那件事中生发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一个自然景色十分美丽而幽静的地方,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麻衣粗食,过着愚昧保守、与世隔绝的生活,无须什么外来文化,也无须什么现代科学。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很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即使在这种生活方式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的城市、乡村,它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却还广泛地存留于人们头脑中,表现于人们的行动中。有些人对这种生活方式和其所产生的观念赞赏不已,视为国粹。封建专制的经济基础是自私保守的小农经济,其精神基础则是文盲愚昧,因而历代帝王都推行愚民政策,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文革”中极左路线亦出于斯。基于这种认识,他对“红毛坑”守林人事件的看法深了一层,觉得故事可以加工、利用。经过详细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他发现三位当事人颇有典型意义,便将他们作为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中人物的生活原型。因为五岭山区多瑶族,他把盘青青写成瑶家阿姐。
人物介绍
王木通
“绿毛坑”的守林人,几十年来一直是林场的模范护林员,年富力强,打得死大虫捉得来野猪,劳动是把好手。然而,作为地道的劳动人民,他勤劳却不善良,无知却很专权,鄙视科学,自私狭隘容不得比他高明的人,他会用下流话骂人,会动手打人,会以阴暗的心理猜度别人,还会诬陷、嫁祸别人。
盘青青
王木通的妻子,同样是林场的守林人,是一个从外表到心灵都极美的瑶家阿姐,聪明灵秀,求知欲旺盛,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美好感情的纯真的心,却在与世隔绝的林区,甘心过着半“女奴”的生活。而当她一旦接触到一点新鲜空气,她的灵魂就苏醒了。李幸福很尊重她,很多事都与她商量,征求她的意见。这种平等、互相尊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她从未体会过的。她慢慢由向往而敢于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感情。
李幸福
林场知青,因为串联时出意外断了一只手臂,所以人称“一把手”。他有文化,懂一些科学知识,却只因在”文革“初期误入歧途而被林场有关人士视为异类,几乎所有的采伐工区、营林班组都不肯收留他,最后被发配来守林。他带进来的一点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被王木通蛮横拒绝。他几次提出一点改革护林防火工作的合化建议,也受到王木通的压制、奚落。只有盘青青同情他,暗中支持他。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小说所写的是一种潜藏在生活深入的文明与野蛮、科学与愚昧的争斗,进步与落后的抗衡,正常感情交流与粗俗动物行为的决战。这场争斗发生在一个古老、偏僻,连一根电话线都不到的深山老林里,通过三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内心的冲突表现出来。它是一场家庭冲突,却向人们揭示了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矛盾。
王木通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但思想受封建意识的严重侵蚀,愚昧、专横、粗野、固执,以绿毛坑的“独裁者”自居,而“极左”思潮更是把他这种思想推向极致。他认为“老粗管老细”是天经地义,鄙视科学,甚至栽赃陷害,把自己引起的山火说成是老婆与“奸夫”所为。王木通身上表现出来的愚昧和蛮横,只是中华大地古老民族的精神桎梏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投影。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告诉读者,长期的封建社会遗留的影响和“极左”思潮对人们的毒害是多么严重,决不能掉以轻心。
盘青青是一个从外表到心灵都极美的瑶家阿姐。她的生活本来像绿毛坑峡谷一样宁静,她的灵魂被与世隔绝的环境所封闭,直到李幸福的到来逐步打开了她的眼界。收音机、香胰子、雪花油以及各种奇闻,像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诱惑着她、召唤着她。她领悟到只有“一把手”才尊重她,把她当人看。她因而萌生出对文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追求增添了她反抗的勇气,不仅敢于顶撞王木通,而且敢于违抗他的禁令。她的觉醒说明了文明将战胜愚昧,平等将战胜专制,科学将战胜迷信,人类绝不会在永恒的黑夜中生活。
艺术特点
表现手法
作品笔调含蓄,手法细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叙述语言明快、简洁而富有幽默感,对话少而精,塑造人物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绝不大段地孤立地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写景状物诗情浓郁,多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形容外界政治斗争激烈,是“林场领导上台下台像走马灯,夺权反夺权的政治烧饼翻不赢”;写李幸福被“管制”,他和他的小木屋像蜗牛一样在壳壳里缩着。而那架设过的一根火警电话线路,象征着现代文明,那斧头砍不进、野猪拱不动的爬满青藤的木屋本身就象征着封建主义的古老、野蛮和顽固。
叙述策略
作者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叙述策略。小说全篇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叙述者采取了指点江山式的全知叙述视角,但是,有时叙述者也把其感知隐藏在人物的眼光背后,用人物的眼光观察事物、感知事物。对于李幸福初来绿毛坑时情景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采用的就是“人物内部聚集”与“外部聚焦交替”的方法。雾界山仙境般的风景是新来乍到的富有上进心、好奇心的李幸福眼里看到的,接受者是通过他的眼睛来感受秀美的自然风光。当李幸福的潜意识中意识到应该与青青保持距离后,紧接着的一段感叹:“但是年轻人总是不耐寂寞啊,在这个满眼青绿的大峡谷里,难道真的和金丝猴、画眉、松鸡搞串联、交朋友去?”叙述又转变为外部聚焦。这种十分自然的转换和过渡使人物鲜活起来。
作品影响
获奖情况
1982年,《爬满青藤的木屋》获得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届《十月》文学奖。
影视改编
1984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将该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作品评价
《评论选刊》主编
阎纲:古华刻画盘青青,只用了几个平平常常的细节。几个细节,写出一个个性鲜明的、感情细腻的女性人物,而且写出人物性格复杂丰富的变化。他不是写,而是在画一个可爱的灵魂……作者从她的温驯到“变野”,到“渐次滋生出一种反抗”,到“爱打扮”,到感到自己成为“胜利者”,层次井然,入情入理,像山溪一样流得顺畅自然。可以想见,作者画灵魂的本领那么准确、传神,那么简洁、细腻,那么死寂、沉郁而又渐次地变着。
作者简介
古华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郴州地区农校果蔬专业。历任郴州地区农科所职工,郴州地区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员,湖南省作协理事。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短篇小说集《莽川歌》,中篇小说《水酒湾纪事》《仰天湖传奇》《森林仙子》,短篇小说、散文、歌词《杏妹》《甜胡子》、《梨园巡逻兵》《果山风雨》《红松谷》《丰收路上》《白莲江来信》《快乐菩萨》《给你一朵玉兰花》《金叶白兰》《种春人的歌》《苏仙岑和三绝碑》《玉树香甜蕴深情》等50余篇。长篇小说《
芙蓉镇》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