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自华(1959)、陈哲夫(1959)称爱尔基斯统,归滹沱系;高振家、王景斌、吴文奎(1963)改称爱尔基干群,与滹沱群对比;高振家、梁云海、王务严(1974)又重新厘定其层序,限定其中的碳酸盐岩(大体相当南赛纳尔塔格群)归属新元古界;邢裕盛等(1989)将爱尔基干群归属中元古界蓟县系。
为富含硅镁质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夹少量紫红色厚层状石英岩等。叠层石、核形石发育,与下伏
杨吉布拉克群、波瓦姆群分别呈假整合、不整合接触。厚900~2600m以上。中、上部产叠层石Tungussia f., Collenia f., Shanshanella regulatus。底部产叠层石Kussiella kussiensis。该群上部变质火山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006.3±352.6)Ma(高振家等,1993),表明其时代应大于 1000Ma。爱尔基干群分布于西库鲁克塔格奥图拉克以南至辛格尔塔格、爱尔基干达坂以西和东库鲁克塔格的巴勒衮布拉克等地。横向上岩性较稳定,惟厚度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