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故事
2007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爱情故事》是美国作家埃里奇·西格尔创作的中篇小说
内容简介
《爱情故事》讲述哈佛雷德克利夫女子学院的音乐系学生,出身平凡的詹妮·加弗莱勒与哈佛大学法律系学生,富家子弟奥利弗·巴雷特相爱,两人不顾奥利弗父亲的坚决反对。在毕业时结婚。盛怒的父亲停止了奥利弗的助学金,为了使奥利弗读完法学院课程,詹妮放弃了音乐事业而教书度日。他们的生活艰苦却因爱情而充满了幸福。三年后奥利弗完成学业,找到了薪水丰厚的工作,但詹妮却患上了绝症。在奥利弗父亲闻知真相赶往医院之时,詹妮已经不治身亡。
创作背景
《爱情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69年到1970年。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60年代的激进主义运动开始衰微,保守主义正在回流。《爱情故事》里面所勾勒的反抗和回归的心路历程,正映射出时代的心理史。它的作者是哈佛大学英语系的教师,而奥利弗的原型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富家子弟艾尔-戈尔,克林顿时代的美国副总统。
自1959年起,埃里奇·西格尔任哈佛大学古典文学辅导教师,后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哈佛大学客座讲师,1968年升为副教授。埃里奇·西格尔十分勤奋。在执教期间,他同时在创作、翻译、评论、学术领域中笔耕不辍。他写过不少戏剧,但反响不大。后来,在好友艾丽·麦古奥的鼓动下,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爱情故事》。
人物介绍
奥利弗
男主角奥利弗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形象。作者以欣赏的笔调在这个人物身上概括出了美国当代一部分青年的典型性格:酷爱自由,追求自我,漠视传统价值,蔑视门第、财产。这批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和他们信奉物质主义,金钱第一的第一代人相比,更注重追求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主。奥利弗一旦爱上了詹妮其人,也爱上了她那“带负号的社会地位”,为了和她结婚,就不惜与豪富的家庭决裂,过着清苦的生活。这个人物具有明显的反叛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成了千百万美国青年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和英雄好汉,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詹妮
詹妮是西格尔精心塑造的另一艺术形象。她泼辣、爽朗、直率,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也是个理想化的人物。她挚爱奥利弗,但蔑视他的门第,仅仅是“我喜欢这个人”。婚后,由于奥利弗与家庭断绝关系,他俩一贫如洗,但这没有损害他们鲜花般的爱情,从感情上说,他们是百万富翁。詹妮始终对爱情坚贞不渝:“只要有个地方可以相爱,哪怕一天也罢;即使四周都是黑暗,死亡就在等待。”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头两年,他们经济上的窘困,用他们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除了睡着的时刻以外,一直都在专心致志地考虑怎样勉强凑足钱,把一切少不了的开支应付过去”,“连最小的开支,也要经过脑子里那个经常保持警惕的预算委员会的审查”。有时甚至连聊以果腹的面包都要赊账。尽管如此,詹妮还是一往情深地爱着奥利弗,两人恩爱体贴,相濡以沫。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社会不同阶层的对立矛盾
《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尽管生活在差不多一切都已商品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他们的爱情丝毫不受金钱、地位和门阀观念的影响。
作者依靠人的理性来建立新价值的探索,是应该肯定的。作者通过两代人之间的矛盾,通过传统价值观和新价值观的冲突,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大社会问题,并以自己的见解,为千千万万个“奥利弗”、“詹妮”树立了楷模,也为“老奥利弗”们提供一面镜子,让他们对镜反省自己对年轻一代的态度,修正自己的行为。
尽管《爱情的故事》讲述的是奥利弗的爱情故事,它其实也是资产阶级对其历史犯罪感的供认。对犯罪感的供认具有某种精神疗效,那就是平息了内心的犯罪感,使对立的因素走向彼此的宽容。
自强不息
从故事本身来看,这是一个凄怨,而并不新鲜的爱情悲剧,但它却发射出一股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当时的美国,大量描写暴力、大胆暴露性行为以及病态爱情心理的小说、电影充斥市场,对美国人,尤其是对那些迷途磅徨的青年产生极不均衡的影响,使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极大的破坏。但西格尔的《爱情故事》却一反社会上流行的爱情色情化、商品化的风尚。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不仅有对友谊的珍爱,对生活的追求,还有对现实的思考。作品中充满着人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它象一根中流砒柱,抵挡住社会上的污泥浊水,像一面明镜向社会显示出人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它告诉人们:爱情要靠诚挚和坚贞才能获得幸福和谐,也唯有这样的爱,才能成为永恒。
艺术特色
叙事
作者对故事的叙述十分简洁、生动,对詹妮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小说以詹妮和奥利佛的爱情为中心展开情节,在各个特定的场面中揭示男女主人公内心的善和美,尽管他们身上有着各自的弱点,但他们的感情深沉,性格刚强。作者通过对奥利佛和詹妮的相识、相爱、结合以至死别的描述,使人物性格逐渐鲜明突出。
奥利佛和詹妮在图书馆相识后,心扉相通,堕入情网。詹妮处处督促和支持年轻不羁的奥利佛。当她知道奥利佛和父亲巴老先生不和,尤其是知道巴老先生不同意儿子与自己结婚甚至为此而断绝来住时,詹妮非但没有怨恨,反而时时设法使他们父子和好,促使奥利佛回到父亲的身边。当他们收到巴老先生六十寿辰的宴请信时,奥利佛出于反对父亲的偏见,拒绝前去祝福,甚至连用电话与父亲讲一句话也不愿意。此时,坚强乐观的詹妮第一次难过得哭了起来了。为了不过分伤巴老先生的心,她强忍泪水,在电话中对巴老先生说:“奥利佛爱你!”不料竟遭奥利佛的责骂和粗暴对待。她伤心地出走。奥利佛彻夜奔跑,到处寻找。当奥利佛找到詹妮向她道歉时,詹妮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Love means your donut have to say your 're Sorry, ever。”(真正的爱情意味着彼此用不着说“对不起”。)她很快便原谅了奥利佛,表示了她对丈夫和巴老先生深切的爱以及谦忍、淳厚的美德。
他们婚后的前三年,经济拮据,两人日夜为衣食奔波,生活节俭,可贵的是他们以苦为乐,充实、和谐、热烈、奔放。在詹妮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奥利佛苦读成功,成为第一流的律师,许多公司争相高薪聘用。就在爱情和幸福似乎已来到他们身边时,忽然作者却为他们安排了一个“绝境”—詹妮患了血癌,使整个故事发展突然逆转,使读者情绪从欣喜陷入悲哀,这种突然变化的强烈效果大大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
在詹妮病危时的几段描写中尤其突出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真挚、无私与纯洁。当奥利佛得知詹妮的病情后,心焦如焚,但又怕詹妮知道自己病情真相,而表面装出和以前一样泰然自若,谈笑风生,实则表现他内心的隐痛,使读者愈加心情沉重。在绝望中,这个不信上帝的小伙子也开始暗地里向上帝感恩了,因为上帝让他早上起来时还可以看见詹妮。
他设法让詹妮在结束生命旅程之前到巴黎旅行—这是詹妮长期以来的愿望。他要使詹妮在医院里享有最好的待遇:私家病房,特别护理。他强忍悲痛,抛开工作,日夜陪伴着詹妮;而詹妮面对死神却表现从容、乐观。为了给丈夫一丝安慰,在生离死别弥留之际还强打精神,佯装欢笑,最后在奥利佛怀里平静地离开人世。
语言
《爱情故事》在语言运用方面是成功的。文字质朴易懂,富有性格特色。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用清沏如水的现代口语写成。对白俏皮、简炼、巧妙但又不致流于说白和粗俗,使作品充满了真实感。作者常常以浅显的句子,表示一个寓意深长的意思,比如当奥利佛向詹妮求婚时,詹妮带着一点伤感说:“you are a preppie millionaire, and I’m a Social zero”(你是个候补的百万富翁,而我的社会地位等于零)。用millionaire和zero对比,表现詹妮对他俩的恋爱有顾虑,认为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相差悬殊。
作品影响
该书于1970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驻留时间长达四十一周。精装本在一年多内重印二十一次,在美国国内销售四百三十五万册,国外共售出一千一百万册,创下了美国出版史上一个销售记录。当时《爱情故事》没有被提名全国图书奖,竟有五名评委员一致威胁要辞职。
由该作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1971年第2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
作者简介
埃里奇·西格尔(Erich Segal),美国作家。1937年6月16日出生于纽约。他行文简洁,但粗中有细、疏处见密,常常以平凡文字生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悲愁。埃里奇·西格尔哈佛大学毕业,在校时曾是一位田径运动员。后在耶鲁大学教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为“披头士”乐队写过电影剧本《黄色潜水艇》,当过和平队全国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主要作品有剧本《奥德赛》、《奥利弗的故事》、《男人、女人、孩子》、《级友》、《医生》、《唯有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1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