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拉托逊纪
月球地质年代中从32亿年前至11亿年前间的一段时期
爱拉托逊纪(Eratosthenian period)是月球地质年代中从32亿年前至11亿年前间的一段时期,处于晚雨海世哥白尼纪之间。它的名称取自该时期典型的撞击坑-厄拉多塞陨石坑。跨度范围,特别是上限尤为清晰明确,开始于31.1-32.4亿年前,而终结期最普遍的看法是介于11-22亿年前之间,其标志则是哥白尼环形山的出现。
定义
爱拉托逊纪期限的界定:
爱拉托逊纪是1962年由月球现代地质史划分创始人尤金·舒梅克和罗伯特·哈克曼(Robert Hackman)所提出。
对象年龄确定的
通常认为爱拉托逊纪的陨石坑保存完好,但缺乏明亮的辐射纹,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同情况下辐射纹的消失速率差异极大。
另一种确定天体表面具体年龄的重要方法,是计算这些区域在存续期内所积累的陨石坑数量。爱拉托逊纪的月海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陨石坑分布密度处于750-2500座/百万公里范围内。此外,也通过陨石坑的破坏程度来判定表面年龄。
形成的地貌
在爱拉托逊纪,频繁的天体撞击和月球自身的地质活动已经熄灭,在此期间漫溢的熔岩构成了三分之一的月海区(月球表面的5%)。大部分的熔岩都分布在月球正面的西半部并富含元素,放射性略高且色调偏蓝。最主要的陆地位于风暴洋汽海之中、雨海和冷海的西侧以及澄海、湿海、云海、史密斯海界海的一些地方以及熔岩覆盖的大陨石坑格里马尔迪环形山、柏拉图坑和赫拉克勒斯环形山。
这一时期没有新的撞击盆地形成,之后也没再出现。但较小的陨石坑不断累积,它们大多保存完好,但缺乏亮度和辐射纹。在此期间总计约形成90座直径30公里以上的大陨石坑,其中:
在此期间形成的岩石层,被称为“爱拉托逊系统”,阿波罗12号带回了该时期的岩石样本-爱拉托逊早期(31-33亿年前)的风暴洋月海熔岩
爱拉托逊纪对应于地球上由新太古代(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元古宙)所组成的这一大段时期。
划分方案
2022年6月,中国科学家应用GIS平台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在新编制的月球地质图中,基于对月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认识更新了月球地质年表,采用“三宙六纪”的划分方案将月面历史分为三个宙——冥月宙(岩浆洋纪)、古月宙(艾肯纪、酒海纪及雨海纪)和新月宙(爱拉托逊纪和哥白尼纪),与月球演化过程中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阶段、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阶段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阶段相对应。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8 17:47
目录
概述
定义
对象年龄确定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