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汉语二级字,读作牂(zāng),其本意为母羊。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则郞切《集韵》《韵会》《正韵》兹郞切,𠀤音臧。《说文》牡芋也。从羊爿声。《尔雅·释畜》牡羒牝牂。《诗·小雅》牂羊坟首。
又盛也。《诗·陈风》东门之杨,其叶牂牂。《传》牂牂然盛貌。
又干支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
又云也。《前汉·天文志》牂云如狗,赤色长尾,三枚,夹汉而行。
又牂牁,详上牁字注。
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八年》长牂守门。《注》长牂,衞大夫也。《宣三年》见叔牂。《注》叔牂,羊斟也。
又《左传·定十四年》楚灭顿,以顿子牂归。《释文》牂,子归反。公羊作牄。◎按归字疑误。 《集韵》或作将𦎆。〇按广韵云:䍧牝羊,从牜旁牂。附见戕字注云:戕牁,亦书作牂。考诗尔雅,本俱作牂羊,从爿为正。广韵牂字见注中,不另列出,亦非。且戕应从弋。今作戕。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