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汉·赵岐注:“傅说筑傅严,武丁举以为相。”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邱园版筑,尚想来仪;公室
皇枝,岂不
虚迟?”
古人建房造墙,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用砖,而是筑土成墙,即“版筑”。我国很早就采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
殷代国君
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
宽度等于墙的
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我国战国时期发明了砖,但直到秦汉,砖是用来砌筑墓室和铺地面的,不用于造房。用砖来
砌墙造房是比较后来的事,而且应用范围有限,一般百姓民居仍用版筑技术建造,近年来有的地区仍然使用这种办法筑墙。墼(jì),土坯。我国很早就用版筑技术筑墙建房,后来又使用土坯砌墙。战国时代虽然发明了砖,然而直到
秦汉,砖还不是建房材料。但由于墼和砖都是用土做成,形状相似,所以东汉时也有把砖称为墼的,不少出土的
汉砖上都有“墼”字。用土坯砌墙建房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建筑方式之一,我国北方农村地区还在采用。
汉代建筑是以
夯土与木框架的
混合结构为主。版筑法在龙山时代出现,至汉代已经充分成熟,被广泛采用。版筑施工,须先立挡土版。两侧的挡土版名榦,又名栽;前端的挡土版名桢,在汉代又名牏。为防止挡土版移动,须在版外立桩,并绕过桩用绳将版缚紧。此绳名缩。将桢、榦等物缚植完毕,即可填土打夯。打夯的动作名筑。进而,打夯的工具(夯杵、夯头)亦名筑。夯杵多为木制,夯头有石质、铁质。夯完后,砍断缩绳,拆去墙板,这道工序称为
斩板。夯筑高墙时,须搭
脚手架,要在夯层中安置插竿。施工完毕,拆去脚手架,压在夯土中的插竿还能起到加固作用。
汉代也有用土坯
砌墙之法,但土坯墙牢固不及版筑,故常与版筑法互相补充,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