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喜莲
香港英华女学校创始人
牒喜莲,是英国籍香港人。创办了著名香港英华女学校。1930年3月,牒喜莲病逝。以后,该校以每年3月为“校祖日”。
牒喜莲:(公元?~1930年待考),女;英国籍香港人。著名香港英华女学校创始人。
英华女学校(Ying Wa Girls' School),是香港著名的女子学校,位于今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环罗便臣道76号。该校起初属于伦敦传道会,1965年以后改属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伦敦传道会会使牒喜莲在香港设立了“女子书塾”,其为英华女学校的前身,时在香港湾仔道。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牒喜莲以教化女子为由,欲扩为寄宿学校,开始考虑迁校。之后提请伦敦传道会以美景地为新校,即今校址
牒喜莲为新校址奔波了七年以筹措,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月,校舍竣工。初名为英华高等女学堂(Training Home),其“英华”之名出自同办的英华书院。初有学生三十四人,多寄宿于校内。同时举办师资培训班。
当时港英当局扩展了维多利亚城,筑坚道、般含道、罗便臣道等,辟为人居。从此生员大增,寄宿生日少。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校长牒喜莲以学校西之野为扩校之用。三年乃成。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英华高等女学堂设幼儿园,为香港华人幼学之始。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英华高等女学堂设中学部,附三年制之师训班,学校校长由乐慕洁担任。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英华高等女学堂改名为英华女学校,由乐慕洁接任校长。
英华女学校的英文中学部早于中学部,不久又停办。后以香港大学开始收录女生而恢复了英文中学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开始以英语授业,八年后的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始有女学生为大学所录取。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乐慕洁因母病返回英国,师资培训班停办。英华女学校由夏静怡继任校长,她邀请伦敦传道会代表来港,以备扩展学校。后扩校之事因省港工人大罢工颇有波折,历十余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才完成扩建工程。从此英华女学校乃去私塾之风。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3月,英华女学校的创始人牒喜莲病逝。以后,该校以每年3月为“校祖日”。牒喜莲留下的著名英华女学校校训为:“寸阴是惜”。
注: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英华女学校校长的夏静怡在英国休假,她以战事凶危为由而不来学校。英华女学校便以首席教员萧觉真担任代理校长。第二年寄宿生全部走光。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日寇不宣而战,香港沦陷。因为萧觉真是英国籍人,故而被日寇囚禁。校址为日寇所用,成为授日本语的女子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日寇投降,10月复校,当时仅有学生九十二人。代理校长萧觉真在被囚期间饱受折磨,因此返回英国休养,由单灵赐代理校长。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萧觉真返校政委正式校长。翌年学生后考会考,时已有学生五百余人。当时英华女学校已经创校有五十年,以校舍陈旧,兼历战祸,乃拆卸重建。三年而成,时任香港总督的葛量洪主持开幕。费用五十余万,官资各半。时有学生九百余。
到了1949年,英华女学校始有学生会。
1962年,港英当局以战后人口激增为由,请英华女学校专办中学。六年后,英华女学校停办小学。
1965年,英华女学校建十二层校舍,耗资四百万,官资过半,二年而成。同年萧觉真校长离任回英国,校长由郑美莲出任。当年英华女学校开始收录男生,至1980年后停止招收男生。
1972年起,由周马佩坚出任校长,为第一位中国籍华人校长。此后,英华女学校皆由中国籍华人执掌至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9 16:0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