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器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上溯到
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将中原文化从江西带进牙舟,同时也开始了牙舟陶的生产。 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夸张而繁琐,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
牙舟陶器,是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著名工艺品。已有200年的历史。陶瓷原料黄而粘,上釉烧制后的陶器, 呈现自然龟裂纹,犹如出土文物,色泽和谐,古朴典雅。目前,有白、翠绿、绛红、天兰、古铜、鸭黄等色调,造型工艺、图案设计,均保持本民族特色,实用价值高,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牙舟陶器牛奶罐,于1984年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并多次出国展出,受到国外的好评
牙舟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内,属该县的一个镇。牙舟陶器是贵州最早生产的一种
土陶。这种陶器的特点是:质地纯朴,色调优美古雅,不
施釉而有光泽,储存食物不易腐烂变质,伏天泡茶,几天不变味。
牙舟陶器生产始于14世纪下半叶(明代洪武年间),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牙舟陶器仍然保持着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风格以古朴敦厚著称。牙舟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再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
窑变)。
牙舟陶器工艺精湛,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牙舟陶属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主要分为
餐具、用具和玩具3大类。其中,杯、盘、壶、虎、牛、狗、马等可供家庭摆设、装饰用,又称美术陶。
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
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色彩自然,玲珑剔透。时至今日,牙舟还以古老的轮制法制作,并沿袭着以龙窑烧制的传统。
牙舟陶原料有黄泥、白泥、青色泥三种,在制作陶坯时多数采用快轮成形及手工捏法,系典型民族传统工艺,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实用的茶 壶、盆、杯子、碟子等生活用品以栩栩如生的马、牛各种工艺品,展现出民间艺人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裂纹(俗称
窑变),保持着古朴、深厚迷离的独特风格,可称在陶制工艺品中的一枝独秀。
牙舟陶的釉料就地取材。釉色以玻璃为基础,以黄白、褐色为基调色,几色相互调配可以形成光泽莹润的色调,艺人们在陶坯上绘制花草、鸟兽等,融书、画、刻为一体,互为坠布,相得益彰。
烧制牙舟陶使用的窑子叫阶梯窑,或爬坡窑、梭坡窑,多山势而建,形成一弧圆排形的窑洞,座座相连,将半成品堆放在窑子的泥板架上,泥板架共7层,每层可放10件,根据釉和泥土质量,将耐火差一点先放进窑子,耐火强的后放(靠近火口),然后密封洞口,在第一个洞口点火遇热,温度达到1000℃后,便可以依次添加柴火,温度均匀上升,至20到24个小时后,便可以冷却出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1978年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上,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誉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一千多名代表推荐,“鸡纹
双耳罐”被评为
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获轻工部发给优秀作品证书及金质奖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评比中,“方纹奶罐”产品又获轻工业部优秀作品奖;1985年、1986年,“鸡纹双耳罐”和“方纹奶罐”分别获国际旅游奖、轻工部百花奖和贵州省“黄果杯”奖;2006年获“
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三等奖等;2008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十大名陶之一,所产双鱼罐、孔雀插屏、瓶、碗、笔筒、台灯、壶、盘等,多次出国参加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