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寺是位于长安区
韦曲镇东南少陵原畔勋荫坡上的唐代古寺,距西安城约12公里,是唐代
樊川八大寺之一。 牛头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复名牛头寺,占地20余亩。
历史沿革
初建
牛头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复名牛头寺。
修缮重建
明嘉靖五年(1526),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
杜甫,在寺内建杜工部祠,后又移于寺东院。
明代,牛头寺作为秦王朱*(左木右爽)藩邸香火院,自然会得到修葺和保护。赵*(左山右函)《游城南》记说: “寺,地胜如华严而庄严过之。”说明当时寺容的景况。清光绪年间,卧龙寺方丈东霞禅师增修山门、佛殿和左右廊庑。
从1997年开始,在长安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现年92岁高龄的果林法师经多方奔走筹资500万元,将沉寂多年的千年古刹重新修建,寺内留传下来的波罗尼石经等文物重见天日,重达2吨的晨钟又响彻樊川。
规模建制
寺院大小
解放初,寺仍占地20余亩,有大殿五间,后殿(法堂)五间,金刚殿三间及僧寮十余间。
风景特点
寺踞原畔勋阴坡,远眺终南诸峰,翠屏万仞,俯视樊川,稻畦蔬町,溪桃堤柳,烟水明媚,在唐代不仅为佛教名刹,也是长安城南风景胜地。唐代诗人司空图《牛头寺》诗:“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写出牛头寺的风景清雅幽静。
建筑风格
寺宇建筑宏丽,又有杏花坪,九龙潭诸名胜。
武则天曾到此观赏过,并赋诗《
游九龙潭》纪胜,写道:“岩顶翔双凤,潭心游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把她置身于秀美环境中饮宴的雍容华贵情景,写得真切生动,读之令人神往。九龙潭泉水甘冽,千百年来取之不竭。
主要景
据张礼《
游城南记》载,唐代的龙堂塔院尚存,寺内有徐士龙所撰碑(到明代已佚)。寺塔毁于民国年间,但后殿内毗卢遮那佛像及“牛洞”内韦驮、伽蓝像尚存。大殿前有石经幢二,一为沙门词浩书,干符六年(879)立的陀罗尼经幢,另一为不空三藏奉制译的阿阇如来根本灭恶趣陀罗尼经幢。寺院首院,院落不大,却方正庄严,大雄宝殿前有石碑数通。
寺内有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所立的
陀罗尼经幢,为一5尺左右高的八角形石柱,石柱八面都刻着不空三藏翻译的陀罗尼经,为沙门词诰所书,还有金大定九年(1169年)立的《守护法藏戒文碑》,碑额刻有画像。
佛殿右前方有唐植龙爪槐一株,树身高丈许,树身已枯朽,而支干旁逸横出,盘曲如龙,枝叶婆娑垂地;此木高约丈许,虬枝缠绕,盘曲如龙,宛如迎风伫立的老衲。相传为唐代所植,仍枝叶婆娑,绿荫覆地。
九龙潭泉水甘冽,千百年来取之不竭。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驻跸西安时,每天派人取泉水供其饮用。今寺前坪台下有“九龙潭”标志,仍有一小股清澈的泉水汩汩向下自流。元末明初,寺院渐衰。
整个牛头寺花木葱郁,浓荫蔽日,环境幽静。寺南诸峰,翠屏万仞,俯临樊川,稻蔬桃柳,烟水明媚。实为今日西安城南的朝香礼拜之胜地。右侧坪台下有杨虎城将军陵园,三者毗连。
地理交通
地理位置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东
少陵原畔(近杨虎城将军陵园)
乘车地图
如百度地图所示:
乘坐乘坐4-10路4-19路
到广场北路南段下车步行2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