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行街为漯河市一条街道的名称。1955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校刊《教学民研究》第十期登载胡兆量、黄河清的文章《漯河市经济地理》,其中提到“漯河市影响范围超过了河南省界,是一个全国意义的牲畜集散中心……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市代替周口而成为巨大的牲畜集中心……到了1931年达到了4万头的空前纪录。这里所说的“全国意义的牲畜集散中心”、“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就是坐落在党纪国漯河市牛行街。
自从1911年漯河市第一家牛行“天顺长”成立起,牛行生意日益发展壮大。民国13年(1924年)牛行已发展到20多家,从龙王庙街一号到南大街志尽头,实在没有再发展的余地了。这年舞阳人刘发祥开的牛行“共和义”首先挪出源汇寨南门外。接着,新野人扬庆堂开的“同伴祥”也挪了出去,紧跟着“振兴和”、“大兴和”、“三义兴”等地也相继搬出。 出了南寨门是一条不足两庹宽的南北路,路两边是两条沟,由于这条街开的都是牛行,人们便把这条新街叫做牛行街。后来各家牛行出人出钱把路两边的沟填平,拓宽了路面,牛行街的地盘扩展到干河沿,约有三华里长。 到了1935年,牛行街有牛行140多家,从业人员近1500名,全年上市牲畜80万头,成交28万头,是漯河牲畜市场上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从此牛行街名声大振,买卖牲畜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牛行街成立80多年来,大体上分三个时期。一、1912年以1949年。这30多年,牛行街是一个全国最大的、混乱的牲畜市场。当时群众有句俗话“没事别上牛行街。”卫生条件更差,粪便及污水横流,人们说牛行街是“旱天三尺土,下雨一尺泥。”
1970年,老漯河市委号召整顿改造牛行街,全市全民部动员,搬迁房舍,拓宽路面,绿化美化,路面铺上了柏油,修建了三个交易大院,从而结束了牲畜临街买卖的历史,使牛行街旧貌换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