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位于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郊,
老爷岭北部,行政区隶属牡丹江市东安区
兴隆镇。长约26公里,宽约12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0′30″-129°53′50″,北纬44°20′0″-44°30′30″。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58年,林场始建。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东村林场。
1981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牡丹江市东南部,距市中心15公里,是世界上距中心城市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行政区属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0′30″--129°53′50″,北纬44°20′0″--44°30′30″。
地貌
保护区地处老爷岭山脉的西北端,与肯特阿岭相望,西过牡丹江为张广才岭。该区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张广才与老爷岭的第二隆起节。在地理史上有过广泛的岩浆活动,各个时代及各种类型的候八岩和喷出岩占据了本区绝大部分面积。形成了很多自然景观,特别是牡丹峰山川巍峨、景色秀丽,还有玄武河、龙头泉、鹰峰顶、古城垣、磨盘山、鸡冠砬子、一线天、杜松岭、桧柏坡等等。本区地势为南高北低,平均坡度15°,海拔高度在260米—1115米之间。
水文
保护区属松花江水系。施业区内有4条河流,正沟河,大、小烟筒沟河和石峰沟河,长度5~18公里,均可修成小型水库以提供农田灌溉、养鱼之用。这些河流在牡丹江市兴隆镇境内汇合成乜河流入牡丹江。施业区汇水面积为200平方公里,降水接收量每年1.2亿立方米,现每昼夜流量为18.3万立方米。
气候
保护区属温和半湿润地区,为中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短暂,气温回暖快,风大干旱;夏季温热多雨而集中;秋季短,降温快,霜冻、寒潮早来;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2.5℃, 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零下35.5℃,无霜期120天, 全年主风方向西北风。
土壤
保护区土壤分五个土类,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棕色针叶林土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以上山地,占经营面积的11.8%;暗棕壤多分布在700-400米山地,占经营面积的76.3%;白浆土多分布在300-500米的漫岗下部,占经营面积的7.6%;草甸土分布在河岸阶地、山间洼地和沟谷边缘地带,占经营面积的4%;沼泽土分布在河岸低洼积水地带,占经营面积的0.4%。
范围面积
牡丹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置于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管辖区内,隶属牡丹江市林业局代管。东与穆棱林业局
磨刀石林场接壤,南与
宁安县江东林场毗邻,图形呈椭圆形,东南-西北走向,长约26公里,宽约12公里。经营总面积1946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593公顷,缓冲区面积6769公顷。
护区管理
管理机构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68人,其中在职163人,离退休职工105人。保护区机关在编25人,其中干部19人,公勤人员6人,在编25人中具有中级职称的12人,初级职称的6人。
基层管理
内强管护人员素质。通过对管护人员的思想教育,净化管护人员得心灵,消除内心的懒散情绪。外塑管护站形象。严肃纪律,使管护人员成为保护区保护管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对外宣传、对外联系的基层窗口。
社区共管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建立社区共管体系和联合保护网络,以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2007年,成立了由当地政府、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周边社区等有关领导组成的“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并且聘请部分社区人员参与保护区的日常巡护工作。
科研监测
保护区积极与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市林科所联系,搞一些适合本区的科研项目、或林木推广项目、能带动职工致富的项目,此类项目的开展将对保护区科研宣教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旅游资源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距
哈尔滨城市最近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是旅游、避暑、度假的胜地。区内景点很多,牡丹峰顶有“古城址”,残垣依稀可寻。天泉在牡庆峰顶东侧,四季喷涌,昼夜流量45立方米。龙头泉每天流量达2400立方米,更吸引人的是泉边生一古椴,根部盘旋酷似龙头。此外还有宝龙泉、江龙泉、虎穴泉等山泉。
地位价值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是黑龙江省保存较好的稀有的原始森林之一,其原始森林群落为已濒临灭绝的山地云冷杉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为典型的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区是以保护山地云冷杉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山地云冷杉林面积较集中,林相亦较完整,仍保持其原始状态。这种森林类型,其立地为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森林为典型的山地云冷杉林,极为少见,具有自然性和保护价值。
保护目标
对象
根据《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长白山北部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的缩影,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80科,278属,680种;其中经济植物508种,药用植物153种,食用菌有22目125种;有名贵的绿化亚乔木
花楸和稀有的珍贵树种
红豆杉。
高等植物500多种,有红松、
云杉、冷杉、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等珍贵阔叶树,有
白丁香、
红杜鹃、
野玫瑰、铃兰、百合、顶冰花等。药用植物有150多种,主要有
人参、
党参、
北沙参、
黄芪、
五味子、
刺五加、列当、独活、苍术等。
动物
保护区动物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原麝、马鹿等54种。昆虫有6目90科417种,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千姿百态的各种蝶类。保护区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原麝、梅花鹿等,国家二类保护区动物马鹿,猞猁、黑熊、棕熊、水獭等。其它动物有狍子、野猪、赤狐、獾、东北兔、松鼠、黄鼠、狼、蛇类、林蛙等。鸟类资源也十分丰富,有灰鹤、鸳鸯、斑翅山鹑、野鸭、雉鸡、猫头鹰、戴胜等。
植被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长白植物区系。核心区保存有原始云冷杉林,主要由云杉、冷杉、红松、枫桦等组成;缓冲区、实验区中上部由针阔混交林、柞树、山杨、椴树等组成;实验区下半部由以混有黑桦的柞树林及人工林组成。林冠下主要灌木有:
胡枝子、
榛子、忍冬、卫茅、山梅花等;地被物以禾本科、草科为主,其次沙参、桔梗、苍术、山黧豆、蕨类、玉竹、地榆、铃兰等。
保护区森林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有着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布,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林带:
①原始针叶混交林带: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东南部,海拔700米以上,水分充足而且排水良好的山腹中上部。树种组成常以红松、云杉为优势的针叶纯林,以中龄林最多,林下更新较好,该林分较稳定。在近时期内,不会演变成其它林型。
②次生软阔混交林带:该类型面积较大,且混有一定数量的红松,分布在山之中、下部,说明该类型是由红松阔叶林被破坏后,由椴树、色树、山场、柞树构成的次生群落类型,该类型因有红松种源,且现有林冠下也有红松幼树,所以将来该类型可能变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这个演替过程将是非常缓慢的。
③次生柞树林带:该类型面积较大,是由针阔混交林经过反复破坏后,林分被再生能力强、且耐贫瘠干旱的萌生蒙古柞林所更替,林冠下更新树种除柞树、黑桦外,还有椴树,但幼树单位面积株数很少,这说明该林分已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④人工林环形带:该类型面积较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为活动频繁,森林植被破坏严重,保护区下部靠近村屯的地区,通过人工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环形带,主要树种为红松、落叶松和樟子松等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