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拼音:m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
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牧在古代还有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指统治民众,与现代表示游牧民族的牧民不同。牧指管理者、统治者时,用作名词。
文字溯源
会意字。“牧”在甲骨文里有多种写法,一是从
攴从
牛,字形作一只手拿着棍子一类的工具在驱赶一头牛之状(图1、2);二是作一只手拿着棍棒驱赶羊(图3、4);三是作手持扫帚驱赶牛之状(图5、6);或在旁复加构件彳(chì)、止、辵等,会牧牛、牧羊、刷洗以牧、在道路上放牧(彳表道路,如图7)、人行走放牧(止为脚趾,代表人,如图8)、人走在道路上放牧之意(图9)。构件的位置或左或右,并不稳定。西周时大量异体被淘汰,仅保留了从攴从牛的字形,且牛左攴右的布局亦得固定。战国至《说文解字》沿袭了西周结构。但隶书把手形和牧鞭形合为“攵(反文旁)”,为楷书所继承。
“牧”的本义就是放牧的意思,即放养牲畜。放牧牲畜是对牲畜的一种管理,因此“牧”还指牧民,即放养牲畜的人。《诗·小雅·无羊》中说:“尔牧来思,何袭何笠,或负其猴。”这里的“牧”即放牧的人,俗称牧民。诗中描写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背着食物放牧牛羊的形象。
牧民牧养牲畜的行为同君主统治天下民众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古文献中可以看到类似“牧人者”这样的说法,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人牧”实际上就是指的君主、统治者,老百姓成了他们牧养的对象。此外还有“州牧”的说法,“牧”即成为一种官职。
详细释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下】【攴部】莫卜切(mù)
养牛人也。从攴从牛。《诗》①曰:“牧人乃梦。”
【注释】① 《诗》:指《小雅·无羊》
说文解字注
“养牛人也”注:《左传》曰:马有圉,牛有牧。引伸为牧民之牧。
“从攴、牛”注:会意。莫卜切。古音在一部。
“《诗》曰:‘牧人乃梦。’”注:《小雅》文。
广韵
莫六切,入屋明 ‖牧声职部(mù)
牧,养也。放也。使也。察也。司也。食也。《说文》曰:“养牛人也。”又姓,《风俗通》云:“汉有越嶲太守牧稂。”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牧;部外笔画:4
《广韵》《集韵》《韵会》并莫六切,音目。《说文》:本作𤘴,养牛人也。从攴牛。《玉篇》:畜养也。《广韵》:放也,食也。扬子《方言》:牧,飤也。注:谓放飤牛马也。《书·禹贡》:莱夷作牧。传:莱夷,地名,可以放牧。《诗·小雅》:尔牧来思。《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
又《夏官·校人》:夏祭先牧。注:始养马者。
又牧师掌牧地。《左传·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注:牛曰牧,马曰圉。
又《哀元年》:少康为仍牧正。
又《尔雅·释地》:郊外谓之牧。疏:言可放牧也。书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书传》: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又《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注:牧,养也。
又《小尔雅》:牧,临也。扬子《方言》:牧,司也,察也。《韵会》:治也。《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传:九州牧监。
又《吕刑》:非尔惟作天牧。《礼·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周礼·天官·大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长也。《前汉·成帝纪》:罢部刺史官,更置州牧。
又《诗·邶风》:自牧归荑。传:牧,田官也。
又《礼·月令》:舟牼覆舟。注:主舟之官也。
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注:隰臯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
又《周礼·地官·遂师》:经牧其田野。注:经牧,制田界与井也。
又《广韵》:使也。
又《尔雅·释畜》:黑腹,牧。疏:牛黑腹者名牧。
又《左传·隐五年》:郑人侵衞牧。注:牧,衞邑。
又广牧,县名。属朔方郡。见《前汉·地理志》。
又人名。《史记·黄帝纪》:举风后力牧。注: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
又姓。《风俗通》:汉有越巂太守牧稂。
又《集韵》莫候切,音茂。地名。《尚书·大传》:牧之野。刘昌宗读。
又一曰畜牧。《书·禹贡》:为莱夷及牧。《释文》:徐音目,一音茂。
又叶莫狄切。《诗·小雅》: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来叶六直切,载叶节力切。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一(横)③丨(竖)④㇒(提)⑤ノ(撇)⑥一(横)⑦ノ(撇)⑧㇏(捺)
【规范提示】“牛”的第三笔横改提,笔顺改为先竖后提。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