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Physics)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物理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在两千年前,物理学与哲学、化学等等经常被混淆在一起称为“自然哲学”,直到16世纪才单独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共经历了自然哲学时代、经典力学时代和现代相对论、量子力学三个阶段。
从1910年至1949年,可以称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草创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物理学有了初步的发展。
1986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师范类物理学、理科物理学。
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二司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物理学(专业编码理科0201)、原子核物理学及核技术(专业编码理科0203)属为理科地理学类。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设置物理学(专业代码070201)、原子核物理学及核技术(专业代码:070203)、物理学教育(专业代码:070204)、海洋物理学(专业代码071002)。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物理学(专业代码070201)、原子核物理学及核技术(部分)(专业代码:070203)、物理学教育(专业代码:070204)、海洋物理学(部分)(专业代码071002)合并为物理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70201,属物理类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物理学专业为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201,属物理学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能够将物理学应用于现代高新技术和社会各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经过物理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具备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或满足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要求。
物理学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值计算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或新技术开发能力。
仅规定物理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应当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本科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各高校应根据上述专业类培养目标,在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定位,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现培养目标所需的定期评估、修订计划等工作的具体方案。同时须注意如下原则:
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既严格规范基本要求,又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
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
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只规定高校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给出相应授课学时或学分的建议控制范围。应该特别指出,这些只是物理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制定高于这些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为4年,授予理学学士,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大学本科生有关思想政治理论和德育方面的要求执行。
要求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协调全面发展。
(1)知识要求
①专业知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较系统和完整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对物理学相关专业方向前沿、发展动态、应用前景有所了解。
②工具知识:掌握数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③人文社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及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④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
(2)素质要求
①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现代意识、全球意识、团队精神。
②专业素质: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意识及工程技术素养。
③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能力要求
①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自学能力、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③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
④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技术管理能力、较好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由知识体系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两部分构成。其中,知识体系涉及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又分为专业基本知识和特定专业方向知识。以下内容规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适用于所有高校的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而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则由各高校自主构建。
理论课程
通识类知识按照教育部和各高校有关要求实施。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掌握数学、计算机、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基础学科知识,较清楚了解物理学发展历史。数学知识按非数学类专业“大学数学”(或称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的最高标准要求,建议最少学时数(不含习题课和讨论课的实际投课学时,下同)不少于224学时(14学分)。对计算机和电工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不单独要求,由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主规定。对于物理学发展历史,可以单独开设课程,也可以在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同时,穿插讲授并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加强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学专业本科专业知识分为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
(1)专业基本知识
物理学专业本科基本知识体系包括7个专业基础知识领域,24个核心知识单元(见附表1)。各专业基本知识领城所包含的知识单元、知识点以及对各个知识点建议的所属课程和最少讲授学时数等的具体规定,见《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物理学专业本科基本知识体系中理论部分教学不少于544学时。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向众多,涉及的基础和应用领域都较宽广,附表1选列了少量的选修知识单元,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点进行选择。
(2)专业方向知识
由于物理学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方向领域众多,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所处地城存在差异,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人才需求自行确定所开设的特定专业方向,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
专业方向知识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学生获得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应当能够覆盖本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学科现状和动态,使学生在所选专业方向上得到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培养,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物理学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由若干门专业课程体现。每个专业方向至少应开设8~10门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求学生所修学时总数不少于240学时,其中包括1~2门的专业实验课程(不少于64学时)。专业方向知识体系中应有2~3门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中应包含本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单元。
实践教学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科研训练或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训练等环节,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实践教学应注重物理内涵,激发学习兴趣,适应专业特点,突出科学和应用前景,启发探索创新。指导思想是:“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重创新。”
物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可以分为基础物理实验(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物理实验知识体系及实验基本选题见《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实验。这些专业实验内容应反映科学前沿,反映交叉等特点,反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测量技术,反映本专业社会需求的实际应用技术。专业实验的课时一般不少于64学时。
科研训练与专业实践应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提前进人本专业科研实验室,了解本专业的科研方向,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接受科研和创新能力训练。
(2)各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与专业相关、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便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
物理学各专业的毕业生都应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至少12周的时间集中进行,相应学分为必修学分(具体学分数由各高校自定,建议6~10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体现物理学专业的特点。
创新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2)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4)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领悟和运用。
(5)团队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领导能力。
(6)交流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应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并且应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小论文、本科生创新研究计划、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中,也可以在专题讲座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国内外有关文献,提出问题,完成某一主题的调研报告。创新训练应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一基本内容,纳人课程教学大纲,逐步形成创新训练的导师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学生参与创新训练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物理学专业应当拥有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物理学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应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折合在校生数在1500人以上的,应不高于16: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5名专任教师,年招生量在30人以上的,招生人数每增加10名,须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不含在读者),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25%。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对普通物理实验,每名教师每次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0人;对近代物理实验和专业类实验,每名教师每次指导学生数应适当减少,以保证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具体指导。必须配备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工程技术人员或实验员),其人数应满足实验教学运行及实验室管理等的需要。
科研训练与实践中,每名教师每年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每年指导的接受科研训练(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数应不超过6人。
教师必须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工作,积极推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必须具有物理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师必须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业生涯、专业发展取向、业务学习及人生发展规划等提供必要的指导。
教师应该教研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加深学术造诣,提高科学素质,积极了解并掌握物理类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的课外学术探究和其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学专业应建立课程组或教研组等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和教学重点难点研讨等机制。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优良教学传统。
学校应对教师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学术休假和学术进修机制,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自我提高提供保障。
设备资源
物理教学实验室
(1)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及相邻实验台间距应足够大,以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教师指导。
(2)实验室水、电、气管逍及数据网络线等布局应安全、合理,并且照明、通风设施良好,实验台应具有防漏电、防水和阻燃等性能。
(3)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应急处理预案。
(4)具有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设施及噪声控制措施。
(5)物理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材料制备所用药品以及具有放射性的特殊材料的购置、存放和管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物理教学实验仪器
(1)常用仪器与设备应以元器件和通用仪器(设备)为主,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测量目标自主组装成满足需要的设备,以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仪器(设备)台套数的要求:普通物理(基础物理)实验的常用仪器至少应满足教学过程中不超过2人1组的需要;近代物理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验及创新性训练实验的台套数,应满足实验教学过程中不超过4人1组的需要。
(3)元器件和通用仪器(设备)数量的要求:教学实验室拥有的元器件和通用仪器(设备)的数量,应保证随时组装出满足上述第(2)项要求的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的需要。
实践基地
物理学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以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教材及参考书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应采用公认的反映发展水平的讲义或正式出版的中国国内外高水平教材,专业选修课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科方向前沿现状的课程讲义。
图书信息资源
提供必备的物理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期刊),专业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2册,其中专业纸质图书进书量不少于1册。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校拨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等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一般不少于设备总值的10%,或不低于50万元。
新开办的物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
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不低于设备总值的2%,或总额超过20万元。
质量保障
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尤其是校外专家和社会行,业的意见。
应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保证任课教师具有与所在学校和专业相适应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建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专业必修课主讲教师必须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建立教学研讨交流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信息;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应及时了解中国国内外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动态,吸纳科研院所和行业专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该模式针对不同基础、特点、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实行模块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教学计划的选修模块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中教型、考研型、应用型。让学生根据其个人能力、特长、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已的发展方向。
(2)实行“主”“辅”修制,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拓展了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组建开放实验室和科技协会,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施展空间。
(4)改革学生考核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动手技能的培养,减轻考试的压力,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5)广泛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讲座、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设立了学科教学论和物理学基础方向两个学科,增加了大量与社会需求及发展相关的选修课。在学科教学论方向增加了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物理教学艺术、教育统计与物理学方法论、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师范技能类课程。使物理学专业的教学方案更适合培养教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在专业课学时整体减少的情况下,我们保证实验课学时不变,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研究。完成了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及实验改革与研究”的研究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五个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块(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提高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模块模拟实验教学模块),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块,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对话式、分组讨论式、反馈式);在教学手段方面,根据实验课程的特点,将演示、视教、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科学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这样的改革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1)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对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了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2)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创设联动平台
物理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改变很多院校过于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的做法,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由现在的6周增加到10周,学分由6个学分增加到10个学分;增强教育实习与见习的功能,提升实习见习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强部分教育实践类课程。通过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访问、座谈等方式,了解中国现阶段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现状,感受中小学教师的现实生活,形成教育专业基本感知,树立对教师职业的信心,实现中学与大学互利联动、共同发展。
(3)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设计。为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四五六”的目标,建立了包括“经费保证、师资保证、指导教师引导、证书制”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和规章制度。
数据统计
据2021年7月阳光高考平台统计数据显示,物理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8000-20000人,物理男女比例为1.7:1。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物理学毕业生主要的考研方向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以及与物理学相关的例如天体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
就业方向
物理学就业与大多基础性专业相同,主要在高校、国防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及相关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1年6月14日;备注:上述专业未区分是否为师范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