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拼音:qiā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战国文字,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本义指牵引向前,引申为牵涉、牵挂。还由被牵引引申为被带累、牵制、不得自由。
文字源流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牵”字的出现不算很早,甲骨文、金文中都未发现。“牵”字的小篆写作图2,构形由牛、冂、玄三个部分组成。“牵”的主体对象是“
牛”,文字构形自然就离不开“牛”,所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将“牵”字归到“牛部”。中间的“冂”像牵引牛的绳索(也有说像牛栏的),“
玄”是表音的声旁。
至于许慎有关“牵”字的“玄声”说解,后人或有不同的看法。清人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说:“玄当作叀。”同为清人王筠的《
说文解字句读》也认为当为图A。图A是“叀之古文”。“叀”音zhuān,即纺砖,是古代纺织时收丝所用的一种器具。清人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叀即古专字。《寸部》:‘专,一曰纺专。’纺专所以收丝。其制以瓦为之。《小雅·斯干》传‘瓦,纺专’是也。今或以竹为之。”“纺专”即“纺砖”,也作“纺塼”。“纺砖”与穿牛鼻用的“
桊(juàn)”,二者形制颇为相似,均为两端较粗中间略细。如此看来,清人桂馥、王筠认为“玄”当为“叀”的说法较为可信。依照这一说法,“玄”也即“叀”在“牵”字的构形中则是音义兼具:既指拴牛鼻的“桊”,也表“牵”字的读音。
就字形而言,“牵”字由小篆到楷书牵,字的形体虽略有差异,但字的构件也就是文字的组成部分并未发生变化,所以依然能看出文字发展的一脉相承。然而,由繁体“牵”到简化“牵”,原先字体中的“玄”也即“叀”则因简化而讹变作了“大”,就完全看不出这一部分的功用究竟是表音还是表义。
甲骨文、金文中暂时未发现有“牵”字,并不是说商周时期就没有“牵牛”的事情。其实,漫长的农耕时代,“牛”自古就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商周时期自然也不例外。
甲骨文中有字写作图1,文字的构形可分析为三个部分,即牛、囗、
糸。对此,宋镇豪先生就认为甲骨文中这几个字的构形与“牵”字密切相关。其在《甲骨文“牵”字说》一文中就说:“甲骨文隼从牛从囗从糸亦声,字与牛相关,其牛则以绳缚而约束之,字又寓以糸运车之义。此字当即牵的本字。”“殷代的车制,畜力有牛有马,采用的是胸式系驾法。甲骨文牵字从囗,乃取绳缚束牛之意,此或即胸式系驾法的表怔。总之,甲骨文字与后世的牵字,无论从字义字音,还是字形上看,都相密合。”宋镇豪先生的考证认为,其中的“糸”,即如后世“牵”字中的“玄”,很难说不是“叀”的字形讹变。另外,从文字的发展过程来看,后世的“牵”字也不一定就是直接从甲骨文中的图1诸字演变发展而来。因此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将此字收入“存疑”。
“牵”的字形由牛、冂、玄这三个部分组成,其核心词义自然就是拉、挽。在古代,牛、羊、豕等都是可以被牵的牲畜,所以“牵”字又引申为指牛、羊、豕。“牵”字的这一意义后世逐步消失而基本上就不再使用了。“牵”由“拉”“挽”之义又引申有引、领之义。现代汉语依然还有“牵引”一词。“牵”这一行为动作至少涉到两方:牵者和被牵者。而一旦有了牵拉的行为,双方就因此粘连在了一起。所以“牵”又引申有了“连”的意思,如“牵连”一词。在陆路运输还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水上的长途运输是其主要的手段。而在人力的牵拉中,拉船的绳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牵”字又引申出了指拉船绳索的意思。“牵”的这一词义后来写作“
纤(qiàn)”,今简化作“纤”。从这个意义上说,“纤(qiàn)”与“牵”是一组古今字,“牵”是古字,“纤(qiàn)”是在古字“牵”的基础上增加了形符“糸”的后起形声字。为了区别词义,“牵”字的这一意义的读音也相应地作了些调整,读去声qiàn,以示与“牵”字其他词义读qiān音的区别。
详细释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二】【牛部】苦坚切(qiān)
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玄声。
【注释】縻(mí):牛鼻绳。
说文解字注
“引而前也”注:牵、引叠韵。引伸之,挽牛之具曰牵,牛人牵徬是也。牲,腥曰饩,生曰牵。又凡聮贯之词曰牵。
“从牛,冂象引牛之縻也。玄声”注:苦坚切,十二部。
广韵
苦坚切,平先溪 ‖牵声真1部(qiān)
牵,引也。挽也。连也。亦姓,晋有牵秀。何氏《姓苑》云:“武邑人。”苦坚切。九。
苦甸切,去霰溪 ‖牵声真1部(qiàn)
牵,牵挽也。又苦坚切。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牵;部外笔画:7
古文:摼、𢴡
(qiān)《唐韵》苦坚切。《集韵》《韵会》轻烟切,竝音岍。《说文》: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易·夬卦》:牵羊悔亡。《书·酒诰》:肇牵车牛。《礼·曲礼》: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
又《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賔赐之飱牵。注:飱,夕食也。牵,牲牢可牵而行者。《左传·僖三十三年》:惟是脯资饩牵竭矣。注:牵,谓牛羊豕。
又《玉篇》:挽也。《左传·襄十年》:牵帅老夫,以至於此。
又《玉篇》:连也。《易·小畜》:九二牵复吉。疏:牵谓牵连。
又《玉篇》:速也。《礼·学记》:君子之敎喩也,道而勿牵。疏:牵谓牵逼人。苟不晓知,亦不逼急,牵令速晓也。
又《管子·法法篇》:令出而不行,谓之牵。
又拘也。《史记·六国表》:学者牵於所闻。
又牵牛,星名。《礼·月令》:旦牵牛中。
又地名。《春秋·定十四年》:公会齐侯衞侯于牵。注:魏郡黎阳县东北有牵城。
又人名。《左传·成十七年》:鲍牵见之。
又姓。《后汉·皇甫规传》:实赖兖州刺史牵颢之清猛。
(qiàn)又《广韵》苦甸切。《集韵》轻甸切,竝音俔。《广韵》:牵挽也。
又《增韵》:挽舟索,一名百丈牵。
又叶详均切。《急就章》:盗贼系囚搒笞臀,朋党谋败相引牵,欺诬诘状还反真。
《韵会》:亦作掔。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大”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大”窄,“冖”“牛”宽。“大”,撇从中线上端起笔。“冖”宽,在横中线上侧。“牛”,两横上短下长,短横在横中线下侧,长横宽度与“冖”相当,竖笔顺竖中线下行。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