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犀(拼音:x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牛为形,尾为声。犀本义指犀牛,为一类大型哺乳动物。又由犀牛角本身之特征引申出犀利、坚固等义。
文字源流
形声字。“犀”字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图1,上部为“尾”字,作声旁。犀,上古心母脂部;尾,上古明母微部,脂、微可旁转。下部为“牛”字,作形旁,古人认为“犀”是牛的一种。“犀”的字形,从金文到小篆变化不大。“尾”字右下部分,隶书中有写作“大”的(图4),还有写作“羊”的(图6);楷书中写作“氺”的形状。
“犀”本义即通称的犀牛,为一类大型哺乳动物,吻上有一个或两个角。古籍中对“犀”多有记述。《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传说中犀牛是一种灵兽,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唐代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后一句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犀角坚固、锐利,故以“犀利”指兵器的锐利、坚固。《汉书·冯奉世传》:“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颜师古注:“如淳曰:‘今俗刀兵利为犀。’晋灼曰:‘犀,坚也。’晋说是。”也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牛部】先稽切(xī)
南徼①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㞑声。
【注释】①徼(jiào):边境,边界。
说文解字注
“徼外牛”注:各本有“南”字,今依《韵会》。《楚语》曰:“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后汉·章帝纪》:“蛮夷献生犀、白雉。”
“一角在鼻。一角在顶”注:《尔雅》、《山海经》郭注、刘欣期《交州记》皆云:“有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頟上,一在鼻上。鼻上角短小。”按,《晋语》:“角犀丰盈。”《孟子》注:“頟角犀厥地。”《战国策》:“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此皆谓人自鼻至顶,丰满如相书所云伏犀贯顶也。
“似豕”注:见《释兽》。刘欣期云:“其毛如豕,头如马。”郭璞云:“形似水牛,猪头。”说各不同也。
“从牛,尾声”注:先稽切,十五部。
广韵
先稽切,平齐心 ‖ 犀声脂1部(xī)
犀,犀牛,似豕,角生鼻上。又姓,秦有犀首。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犀;部外笔画:8
《唐韵》先稽切。《集韵》《韵会》《正韵》先齐切,并音西。《说文》: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声。《尔雅·释兽》:犀,似豕。注: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疏:《交州记》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甲,头似马。《埤雅》:《异物志》犀兼五种,肉舌有棘,常食草木棘刺,不啖茎叶。旧说犀之通天者,恶影常饮浊水,佳雾厚露之夜不濡,其里白星彻端。世云:犀望星而入角,可以破水骇鸡。南人呼犀角为黑暗,言难识也。三角者,水犀也。二角者,山犀也。在顶者,谓之顶犀。在鼻者,谓之鼻犀。犀有四辈。《前汉·平帝纪》黄支国献犀牛。《山海经》:琹敼之山多白犀。注:此与辟寒、蠲忿、辟尘、辟暑诸犀,皆异种也。
又《山海经》:釐山有兽,状如牛,食人,其名犀渠。
又《集韵》:兵器坚也。《前汉·冯奉世传》:器不犀利。注:晋灼曰:犀,坚也。
又《集韵》:一曰瓠中。《诗·卫风》:齿如瓠犀。传:瓠犀,瓠瓣也。疏:正义曰:《释草》云:瓠,栖瓣也。孙炎曰:栖,瓠中瓣也。栖与犀字异音同。◎按《广韵》:瓠屖,《说文》:迟也。别作屖,从尸辛。《集韵》屖专训迟,犀兼训瓠中。
又《玉篇》:栖迟或作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图A〕”从上、左包围“牛”,底部“牛”略低。“尸”,头部居上半格偏右,竖撇从左上格撇向左下格。“〔图B〕”,居上半格,点、提和撇、点分列竖笔左右,点、提写在竖中线部位。“牛”主体居下半格,首笔短撇从田字格中心撇出,两个横笔上短下长,下横从“尸”下侧起笔,竖笔从横中线起笔,与“〔图B〕”中竖笔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7 08:13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