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堇菜科堇菜属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为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其名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基生叶莲座状,上部叶先端圆钝,基部平截或楔形,具圆齿。花紫堇色或淡紫色,稀白色或侧方花瓣粉红色,喉部有紫色条纹;距细管状,末端不向上弯。蒴果长圆形。
植物学史
紫花地丁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地丁之名则散见于唐、宋各种方书,长期以来存在同物异名问题。《本草衍义》中之地丁为蒲公英的别名;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首次单列紫花地丁一条,别名箭头草、独行虎、米口袋,现代考证其为野牡丹科植物;与《本草纲目》同时代的《滇南本草》所载紫花地丁为远志科远志属植物远志;其后《植物名实图考》称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为紫花地丁者,此外还收有"堇堇菜",为箭头草、紫花地丁的一种,同时作者还认为犁头草、宝剑草、地草果亦即堇堇菜,从文字与所附四幅图看来均为堇菜属植物。
《中国药典》95年版所载紫花地丁为堇菜属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 的带根全草;《中药志》除收载紫花地丁外,还有戟叶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箭叶堇菜(Viola nepalensis)、白花堇菜(Viola patrini)、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野堇菜(Viola alisoviana)5种;《四川省中药材标准》87年版将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 、戟叶堇菜、球果堇菜(Viola cillina) 浅圆果堇菜(Viola schneideri) 收作紫花地丁药用。
目前商品中紫花地丁有下列几种类型:(1) 堇菜科堇菜属多种植物,习称紫花地丁;(2) 豆科米口袋属多种植物,习称甜地丁;(3) 罂粟科植物布氏紫堇,习称苦地丁;(4) 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习称广地丁;(5) 远志科远志属植物,习称竹叶地丁,此种已很少使用。
形态特征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为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4-14厘米,果期高可达20余厘米。根状茎短,垂直,淡褐色,长4-13毫米,粗2-7毫米,节密生,有数条淡褐色或近白色的细根。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边缘具较平的圆齿,两面无毛或被细短毛,有时仅下面沿叶脉被短毛,果期叶片增大,长可达10余厘米,宽可达4厘米;叶柄在花期通常长于叶片1-2倍,上部具极狭的翅,果期长可达10余厘米,上部具较宽之翅,无毛或被细短毛;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长1.5-2.5厘米,2/3-4/5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具腺体的流苏状细齿或近全缘。
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花梗通常多,数,细弱,与叶片等长或高出于叶片,无毛或有短毛,中部附近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短,长1-1.5毫米,末端圆或截形,边缘具膜质白边,无毛或有短毛;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侧方花瓣长,1-1.2厘米,里面无毛或有须毛,下方花瓣连距长1.3-2厘米,里面有紫色脉纹;距细管状,长4-8毫米,末端圆;花药长约2毫米,药隔顶部的附属物长约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细管状,长4-6毫米,末端稍细;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棍棒状,比子房稍长,基部稍膝曲,柱头三角形,两侧及后方稍增厚成微隆起的缘边,顶部略平,前方具短喙。
蒴果长圆形,长5-12毫米,无毛;种子卵球形,长1.8毫米,淡黄色。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近种区别
分布范围
紫花地丁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生长环境
多生于路旁、丘陵、山坡草地、林缘、灌丛、草甸、草原、沙地,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紫花地丁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对日照的长短及强弱宽容展大,在干燥膺薄的土壤和强烈日照下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实,但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和半荫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生长习性
紫花地丁喜阳,不耐阴,在地势高排水良好处有自然群落分布,为北方常见杂草。一般3月上旬萌动,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花期25天左右,单花开花持续6天,开花至种子成熟30天,4月至5月中旬有大量的闭锁花可形成大量的种子,9月下旬又有少量的花出现。果期4-9月。
紫花地丁喜欢温暖凉爽气候,怕涝,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壤为好;抗性强,繁殖容易,冬季或早春后用种子繁殖。
繁殖方法
人工繁殖
人工种植紫花地丁既可用种子繁殖,又可以进行分株繁殖,并因用途不同略有差异。
分株繁殖:
紫花地丁自然繁殖能力强,但自然繁殖状态下‚大、中、小植株生长在一起参差不齐影响观赏效果,用播种法进行绿化易出现苗疏密不均现象,且开花晚,而分株移植易做到整齐一致、见效快,因此园林绿化常采用分株繁殖。将绿化用地翻耕,施足底肥,整平,如4月将其从苗地起出,分株栽植于绿化地内,株行距10cm,浇透水,6月份便可布满。分株时间在生长季节都可进行,但在夏季分株时注意遮荫。紫花地丁如在春季进行分株会影响开花,而雨季移植易成活又不影响第二年开花,紫花地丁的无性繁殖在雨季进行为好。用分株方法进行繁殖时见效较快,在同种条件下分株移植,小紫花地丁较大株的缓苗快,成活率高,绿色期长,在园林绿化上如不特别要求当时的绿化效果尽量采用中小植株进行绿化。
播种繁殖:
紫花地丁种子细小,一般采用穴盘播种育苗方式。床土一般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1份细沙。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土,以达到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虫害的目的。覆盖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时间为春播3月上、中旬。秋播8月上旬。播种后控制温度15℃~25℃之间,一周左右出苗。
也可采用露地播种,于8月份,先将土地平整浇透,待水渗下后,将种子与细沙土拌匀,撒至地面,稍加细土将种子盖严,一周即可出苗。
紫花地丁如在春季进行分株会影响开花,而雨季移植易成活又不影响第二年开花,紫花地丁的无性繁殖在雨季进行为好。用分株方法进行繁殖时见效较快,在同种条件下分株移植,小紫花地丁较大株的缓苗快,成活率高,绿色期长,在园林绿化上如不特别要求当时的绿化效果尽量采用中小植株进行绿化。
自然繁殖
紫花地丁通过种子或分蘖进行自然繁殖,紫花地丁一年有两季花,春花4月下旬最为旺盛,而到9、10月间,在叶丛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无瓣花(仅见花苞,然后直接发育为果实)。春花结的果实,开裂弹射种子一直延续到7月中、下旬;9月初无瓣花陆续结实,到10月中、下旬先后开裂弹射种子。
紫花地丁有很强的根蘖能力,在根茎的顶端以及根茎的上部和下部会产生数量极多的蘖芽,经生长形成与母本有一定联系而又完全可以独立的小植株。并且紫花地丁为多年生草本,每年其根不死,翌年春天又可萌发。
栽培技术
播种前准备
常规使用的播种箱,规格长50cm,宽30cm,高8~10cm,也可采用育秧盘。木箱在使用前一定要用水泡透,否则容易造成土与箱分离,影响出苗。床土准备一般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1份细沙,用孔径为lcm以下的筛子过筛备用。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土,以达到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虫害的目的。土壤消毒后用硝基腐殖酸调节土壤pH值到6.0~7.0左右待用。
播种方法
将采集到的紫花地丁的种子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12月上旬播种在2~8℃的低温温室内,翌年2月出苗,3月下地定植。亦可在5月份采下种子,直接地播,很快就可以发芽出苗。由于种粒比较细小,播种时最好采用“盆底浸水法”即将床土装入秧盘或浅盆,置于更大的盛有水的容器中,使水从秧盘或盆底部向上渗透,湿润整个床土,然后再进行播种。
播种时可采用撒播法,用小粒种子播种器或用手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浸润透的床土上,撒种后用细筛筛过的细土覆盖,覆盖厚度以盖注种子为宜。种子出苗过程中,如有土壤干燥现象,可继续用盆浸法补充水份。播种后室内温度控制在15~25℃为好。
幼苗期管理
小苗出齐苗后要加强管理,特别要控制温度以防小苗徒长,此时光照要充足,温度控制在白天15℃,夜间8℃~10℃,保持土壤稍干燥。当小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开始分苗,移苗时根系要舒展,底水要浇透。白天温度为20℃左右,夜间温度为15℃左右,可适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液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长至5片叶以上时即可定植。
定植
定植密度如果选用叶片在15~20之间的大中苗移栽,40株/m2。如果选用叶片在5~10之间的中小苗移栽,密度可为50株/m2。另外发现带土壤移植较裸根移植缓苗快,成活率高。
生长期管理
紫花地丁抵抗能力强,生长期无需特殊管理,可在其生长旺季,每隔7~10天追施一次有机肥。会使其景观效果更加。
病虫防治
红蜘蛛危害叶片,可用石硫合剂喷杀。
会生叶斑病,是半知菌感染所致。起初只是一个个小褐点儿,如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大片的黑斑,叶片枯黄死掉。所以,一旦发现生病,应立即用百菌清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7-8天一次,连续2-3次,可基本痊愈。主要虫害有介壳虫白粉虱等,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至15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紫花地丁是重要的民间传统用药,资源丰富、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紫花地丁作为药材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中,并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开始以紫花地丁为名收载,为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的干燥全草,其性寒,味微苦,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痈肿疔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炎、抑菌及抗肿瘤活性,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疔疮肿毒、尿路感染、蜂窝组织炎、乳房炎、咽炎、痢疾、黄疸、目赤肿痛等;外敷用于治疗痈肿、跌打损伤和毒蛇咬伤等。紫花地丁原植物含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酚类、生物碱、皂苷、多糖、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植物甾醇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黄酮和香豆素类化合物是紫花地丁药材中重要的活性成分。
食用价值
紫花地丁每100g干物质中含有蛋白质29.27g,含可溶性糖2.38g,氨基酸33.95mg及多种维生素。每1g干紫花地丁中含铁354.8μg、锰30.3μg、铜22.2μg、锌55.8μg、钡11.3μg、锶87.3μg、铬69.0μg、钼60.0μg、钴9.7μg、钙3.9μg。将紫花地丁的幼苗或嫩茎采下,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3~5min炒食、做汤、和面蒸食或煮菜粥均可。
观赏价值
紫花地丁花期早且集中,观赏性高,适应性强;植株低矮,生长整齐,株丛紧密,便于经常更换和移栽布置,所以适合用于花坛或早春模纹花坛的构图。紫花地丁返青早、观赏性高、适应性强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作为有适度自播能力的地被植物,可大面积群植。紫花地丁适合作为花境或与其它早春花卉构成花丛。在盆栽成株经过一定时间的冬眠后,可注意控制其开花日期,开出满盆娇嫩的花朵,用于窗台、书桌、台架等室内布置,也可制作成盆景。
植物文化
包括紫花地丁在内的堇菜属植物在中国广泛分布,嫩叶可做野菜,味甘,人们常在早春采食野堇菜嫩叶,堇菜在古代常也成为救荒菜、救急菜,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所编纂的植物图谱《救荒本草》中记载“堇堇菜,一名箭头草,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叶似铍箭头样而叶蒂甚长。其后叶间撺葶,开紫花,结三瓣蒴儿,中有子如芥子大,茶褐色。叶味甘,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浄油盐调食。”现代考证认为其为紫花地丁或同为堇菜属的鄂西堇菜(Viola cuspidifolia)。
因此,堇菜在中国古诗词中被用来象征生机旺盛、生活美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如《诗经·大雅·緜》中“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潘岳《闲居赋》“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亦用采食野生堇菜表达不慕名利、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如晁说之《再和》“堇荼自采还堪喜,菅蒯谁从便可憎”,苏轼“宁餐堕齿堇,勿忆齐眉羞”。
参考资料
紫花地丁.生命科学学院.
紫花地丁.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