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问题
法律术语
犯罪问题(crime)是指造成犯罪和犯罪造成的一系列后果等问题的总称。
犯罪特点
犯罪问题 - 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从犯罪年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
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犯罪问题 -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疯狂性、突发性、连续性、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
产生原因
犯罪问题 -产生原因: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
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
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
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
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
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
犯罪问题 -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意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1:53
目录
概述
犯罪特点
产生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