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师,是一种兴起于民间,穿插于
能剧剧目之间表演的一种即兴简短的笑剧,是猿乐能与
田乐能的派生物。流派为鹭流(已失传),和泉流,大藏流。
解释
狂言与能一样,同属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因为它也可以算是能剧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和能剧放在一起合称“能乐”。因为狂言属于喜剧型科白剧,所以相对于典型的悲剧型歌舞剧----能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给武士和其他贵族阶级以辛辣的讽刺。并且因为其作品都是从庶民的生活中取材,再以当时的口语演出,所以比起能剧更能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平民艺术形式。
起源
狂言与能剧几乎在同一时间产生,在奈良初期,中国唐朝的
散乐(杂技)传入日本。平安时代,民间艺人在此基本上加入了一些模拟人物的滑稽表演,乐逐渐形成了“猿”,这就是狂言的前身。到了
镰仓时代,狂言已渐渐显现出与能剧的不同,一直到了南北朝末室町初,由于贵族武士阶级的支持与援助,狂言和能剧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的
江户时代,狂言发展迅速并已经非常成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狂言摆脱了长期以来只能作为能剧的附属地位而转向独立发展。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流派
狂言在15世纪中页趋于定型后,主要分成“大藏流”,“鹭流”与“和泉流”三个流派。由于与大藏流同为幕府直属的鹭流经历了
江户末期的动荡以后,在明治时期已经失传,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仍然活跃在表演舞台的和泉流与大藏流。
和泉流:和泉流从创派到2012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流派的表演地点主要集中在东京和
名古屋一带。和泉流在表演上带有关西风格,演技的风格很有现代的抒情主义特色,表演时也很注重柔和的都市风格式表现手法。现代的和泉流派主要分为:三宅藤九郎家(东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万藏家(东京)、野村又三郎家 (名古屋)。其中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大的就要数东京的三宅藤九郎家了,由十四世纪中页传到21世纪已经历经二十世,第十九世宗家和泉元秀是日本狂言界的人物,他的父亲九世三宅藤九郎更是被誉为“人间国宝”。此外,二世野村万作(人间国宝)及其长子野村万斋(狂言贵公子)也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大藏流:大藏流的演出地点主要在东京和京都,其中位于东京的大藏流的表演风格比较正统,而关西一些地方的大藏流表演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式,风格比较零散。现代的大藏流主要分为:大藏本支(东京)、茂山一千五郎家(京都)、茂山忠三郎家(京都)、善竹家(关西·东京)、山本东次郎家 (东京)。
服饰乐器
和能剧上百种的面具比起来,狂言的面具种类就少了许多。因为现代狂言表演者在上台表演时是很少戴面具的。和能剧的面无表情相比,狂言虽然在角色上只有神,鬼,精灵,老人,动物等很少几类,但面部表情却有二十几种之多。所以狂言的面具也就主要分为四类:武恶(用来表现鬼),乙(用来表现年轻的女子),猿(用来表现动物),空吹(用来表现精灵)。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也简单很多。和能剧雍容华贵的服装相比起来,狂言的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很贴近一般平民穿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肩衣,狂言和服裤裙,襦袢和衬袄 。再有就是狂言表演者穿的袜子也有别于能剧表演者的白色袜子,而是黄色的。狂言服装在肩衣方面的设计是以兽头,·蜗牛等等大胆设计化为特征的,女性的服装在设计上用金线刺绣加以点缀。
狂言虽然是科白剧,但在表演时也加入了相当多的音乐成分。乐器方面和能剧一样没有使用常规的乐器,而是使用的笛,肩鼓,日本鼓和鼓。和能不一样的是,狂言在歌谣的演唱方面是比较舒缓的。狂言的歌谣主要分为四类:囃子物,小谣,谣和小舞。
囃子物:是狂言歌谣中的一种特殊节奏的吟, 歌曲里边的人物都是即兴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搭配着相应的
舞蹈动作。
小谣:人物登场做酌的时候而唱的很短的歌谣。
谣:与能的谣相比有狂言所特有的嘹亮气势,种类上也比能的多。
小舞:小舞的产生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室町时代,是由那时带有地方风俗的歌谣演变而来的。
狂言的主要道具没有能剧丰富,大的道具只有樱花树,大屋台和冢等等几种而已。在小道具里,相对于在能剧里被广泛使用的葛木桶,在狂言里带盖子的木桶使用范围相当广。另外就是扇子和其他诸如短刀,竹杖之类的小道具的频繁使用也显现出了狂言表演时的独特气氛。
节目演出
狂言在刚开始时是没有剧本的,后来经过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剧情的记述,再经过狂言师的记录,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狂言剧本。21世纪保存下来的狂言剧本大约有260多个,其中大藏流保存了180个,和泉流保存了254个,不过二者有174个剧目是相同的。狂言在表演时,每出剧目演员不超过4人,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肋”。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除了杂狂言以外,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参考资料
逸言斋
日本古典剧种之一,创始于室町时代(1392~1573)初期,于江户时代(1600~1867)发展成熟。原在能剧演出的间隙中插演,所以能和狂言合称为能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狂言逐渐摆脱对能剧的从属地位,趋向于独立演出。
狂言与能同出于农村祭神的猿乐(类似中国唐代的散乐)。能发展成为歌舞剧,演员均戴面具演出,而狂言则以科白(表演和对话)为主,原则上不戴面具,也有些剧目穿插着简短的歌谣和舞蹈,由大鼓和小鼓伴奏。能剧题材多取自古典文学,台词典雅,多以著名人物为主人公;而狂言则取材于普通人物的身边琐事,以当时的口语演出。因此,狂言被称为庶民的戏剧。
狂言是小型喜剧,情节简单,每出戏不过2至4个角色,演出时间大约20至40分钟。上场的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胁。具有代表性的演出程式,一般是先由仕手或胁上场报名,然后主配角一问一答,逐渐展开情节,酿成矛盾,当局面激化,对立达到顶点无法解决时,便由对立的一方逃走了事。
狂言剧目按其主角的类型分为侯爷(地方豪绅,称为大名)戏、新娘新郎戏、僧尼戏、盲人戏、鬼怪戏、神佛戏等。
狂言在兴起的初期并无固定台本,靠师徒之间口传,后来有了备忘的剧情纪要,由演员在台上即兴发挥。到
江户时代才形成固定的台本,所有台本都是由狂言演员(狂言师)创作,经过多年演出逐渐定型的。21世纪保留的剧目共有260个,大多定型于江户时代。 大藏流一派的保留剧目有180个,和泉流一派有254个,其中有174个是两家相同的。江户时代另有鹭流一派,到明治时代逐渐失传。
狂言的戏剧内容,除祈福祝颂的神佛戏外,基本上都是笑谑幽默的喜剧。它以当时的社会习俗为背景,针对世事人情中的纰缪,痛加讥刺和嘲讽,因此可以把狂言看作是中世纪时期日本社会的风俗画。狂言作者对剧中的嘲讽对象并非一律给以辛辣的讽刺,对于社会下层人物,如管家、僧尼、盲人,甚至小偷、无赖等,往往是在嘲讽之中含有宽容的微笑,寓有劝善戒恶的意思。但在不少狂言剧目里却也夹杂着封建糟粕,例如对封建统治者的屈从、阿谀,对生死轮回和宿命的迷信,把人世间的贫富等级视为天经地义等。由于狂言是从庶民生活中产生的,很多剧中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
所以,狂言作为一个独立的传统剧种,仍然在一定范围的观众中流行。
参考书目
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东京,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