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埋狐搰(拼音:hú mái hú h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国语·吴语》。
成语出处
《
国语·吴语》:“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捐之,是以无成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狐埋狐搰”。
成语故事
有只花脸老狐狸,一夜之间竟从农家偷了两只鸡一一半路上吃了一只,另一只叼回来了。它一边乘着夜色往回颠,一边想:“把这只鸡埋起来,留着明天吃。埋在什么地方好呢?”它想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决定:“还是埋在离家近点好,可以随时看着点,别让大灰狼给挖了去。”于是,它在正对着家门口不远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下挖了一个坑,把鸡放在里面,填上土,又放上点树枝、树叶做伪装。它围着树转了好几圈,认为看不出一点破绽,才哼着小曲回家了。
它刚坐下,从洞口望过去,只见有只小狐狸向这边跑来,它立即跳起来,敲着自己的脑门子说:“真糊涂死了!离那里不远就是同胞们回家的路,各个的鼻子都挺管用,很容易被闻出来,给挖走了,不是白忙乎了?”花脸狐狸想到这儿,火燎屁股似地冲出门去,忙三火四地把鸡挖出来,叼起就跑,生怕有谁瞧见。这回它跑得很远一一翻过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在一片桦树林中停下来。它顾不得喘口气,赶忙挖坑。把鸡埋好。它想:“这地方很偏远,别说同胞们,就是大灰狼也很少到这里来,十分安全。”
花脸狐狸往回走到半路上,忽然又停住了脚步,它想:“那埋鸡的地方离家太远了,不好照看;再说,大灰狼不常去那里,可老虎、金钱豹还是常去的。埋在那里并不牢靠。”于是,花脸狐狸又赶紧往回跑,三下五除二地又把鸡挖出来。
它叼着鸡往回跑到山顶上,停住了脚。它向四面仔细观察着,觉得这地方不错:离家不远也不近,来往的动物也不多,既好照看,又不易被别的动物发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地方。
它略微休息一会儿,就挖了一个比较深一点的坑,先用树枝把坑底垫好,然后再把鸡放平,盖上树叶,再填上土。它照例做了伪装,才满心欢喜地走下山去。当走到半山腰,大灰狼从斜对面走来,皮笑肉不笑地吡牙问道:“老兄,到那里去?”“随便走走。”花脸狐狸回答。“老兄发财可别忘了我啊!”大灰狼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我哪能比得上你老兄,会发什么财啊。”花脸狐狸故作谦逊。可心里却说:“你算老几,就知逞凶、蛮干!”与大灰狼分手后,没走出几步,花脸狐狸猛然回头,依稀地望见大灰狼的背影,回味起大灰狼刚才说的话来:“它说我‘发财’别忘了它,是不是它发现了蛛丝马迹,还是看见我埋鸡了?”为了以防万一,花脸狐狸又急忙返回埋鸡的地方。它并没有急着去挖,而是在四周走了好几圈,瞪大眼睛看,并没发现别的蹄印;侧着耳朵听,也没听到什么动静,这才挖开土,扒开树叶,见到鸡仍在,才长吁了一口气。它把鸡叼出来,刚走了几步又返身回来,把鸡放回坑里,照原样埋好。它考虑再三,认为还是这地方最保险,
当天傍晚,花脸狐狸来看鸡,可是鸡不知被谁挖走了。它立即蹦着高骂:“大灰狼,你这个挨千刀的,你这个死不要脸的馋嘴巴子,竞偷到你狐爷爷头上来了。”骂累了,它才垂头搭脑地往回走。然而,这一次它屈赖了大灰狼。原来,它最后这次埋鸡时,路过那里的狼獾看见了。它刚离开,狼獾就把鸡挖走了。
成语寓意
多疑能使人陷人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自己的事业。多疑的人,整天提心吊胆,戒备他人,防范来自外界的侵害,身心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个人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和思考耗费在无谓的多疑上,就不可能完全发挥自己原有的能力,因而最后的结果必定是碌碌无为的。一个成功者,应该具有当机立断、把握机遇的能力。只要自己把事情审查清楚,计划周密,就不再怀疑,立刻勇敢果断地行事,遇到事情反复怀疑,最终只会错失良机。
成语运用
“狐埋狐搰”意为狐狸性多疑,才埋猎物于地下,又创开来看。后用“狐埋狐捐”比喻人疑虑太多,不能成事。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宋·
周南《过虎丘》诗:“狐埋狐搰已无成,春去春来几度登?”
清·
俞樾《明代争国本诸臣论》:“如诸臣之言,则是立之之时,先存废之之意,狐埋狐捐,事同儿戏,岂所以重国本乎?”
朱作霖《红楼文库·鸳鸯·晴雯·尤三姐》:“若三姐固钟情于湘莲,及湘莲狐埋狐捐,乃遂刎颈见志,是更情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