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克宗古城(Ancient town of Dukezong),位于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中部,地处中甸盆地
建塘镇,为香格里拉(杰地、杰塘、中甸)历史上的重要城镇和驻兵地,亦为茶马古道滇藏段重要途径驿站。独克宗古城以大龟山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布局,面积1.5平方千米。“独克宗”,为藏语古地名,又称“宗绕丹噶波”“达维宗”,意为“月光城”。与位于奶子河畔的“尼旺宗”—太阳最早升起的“日光城”遥遥相望,日月同辉,被称为“心中的日月”。
历史沿革
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占领中甸后,在今古城的大龟山上设立寨堡,名“朵克宗”又写作独克宗,为铁桥东城,这是香格里拉第一座古城,但它只是仅供长官居住的一座小小寨堡。“宗绕丹噶波”、“朵克农波宗”、“朵克宗”等均为对今中心镇老城区的称呼,都以大龟山得名,因宗设在大龟山顶,只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泛称和简称之别。藏语“宗”(rdzong)最早的含义为堡垒、山寨、要塞。宗与“克”(mkhar)含义相同,连起来用也是上述含义。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令云南旦当(藏区)划属宣政院辖地,隶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大小两个“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由两个“达鲁花赤”官员管理。当时的达鲁花赤官员,一名为蒙古人,驻格咱,后来迁入县城,成为以后的齐氏土司;一名驻独克宗,为宋代以来的藏族首领“诺苏”,管理百姓7700户,成为后来的松氏土司。
丽江土府木氏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开始,不断向中甸用兵,直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全部占领中甸,时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在建塘古城重建了一座石城,称之为“大当香各寨”。“大当”即“旦当”,亦即“建塘”,“香各”即白石城,与唐代的“朵克”同义。这是在古城中建立的第二座城堡,其居民都住在城外,后来由于“缘遭兵马、前基倾颓”,至清初,石城已经毁坏。
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丽江土府木高袭职算起,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止,木氏土司共统治中甸113年。木氏派遣“木瓜”驻在这里,所谓“木瓜”是代表木氏管理一方的军事行政长官,所以古城有“木瓜房”之称。木氏委任当地诺苏家族任古城的大“百虽”(又作“呗色”,木瓜以下之村官),其它每个属卡都有小百虽。木氏时期,今香格里拉县名为“忠甸”,意思是“忠于明王朝的地方”。这一时期,大批纳西族被迁徙进来,深入滇藏各地,形成有史以来纳西族对藏族地区的强大冲撞,同时也促成了纳西族与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时期。后来,大批的纳西族人或被同化为藏族,或与藏民杂居或保留其姓成为藏区的纳西村寨。木氏对“忠甸”的经营一直延伸到清代初期。至清初的《木氏宦谱》仍沿“忠甸”之称,清初的木氏仍管辖着忠甸,但木氏一进入清初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对忠甸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军队占领中甸,入并将中甸与康区一样奉献给五世达赖为香火地,在以前的中心镇(今独克宗古城)大龟山建立“朵克宗”管理中甸全县,这时的宗已是县一级行政机构,宗成为县名。第一任宗官小顿主在大龟山建宗官府,为宗官之驻地,但又建成寺庙形式,内供释迦如来丈六金身,便称为大佛寺。
大约在此前后,木氏命名的“忠甸”改为“中甸”,开始在史书中出现。如乾隆年间倪蜕的《滇云历年传》,在记述康熙年间有关县境之事时,均已用了“中甸”。据道光《云南通志·土司志》载,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派云南提督郝玉麟进兵中甸,将康熙时期化作西藏五世达赖“香火地”的中甸收归云南,接着在中甸改革土司制度,设置流官州判。“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中甸厅流官,原设之‘迭巴’二员,改为土守备,管理五境”。清雍正四年(1726年),四川、云南、西藏三方面派出官员划定省界,中甸从此明确成为云南省治下的地区。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升设中甸厅,中甸同知隶属丽江府,则“中甸”名称经过清政府正式认定而广泛使用了。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军驻扎中甸,在松氏、齐氏的支持下,始筑土城。据史料记载“自归化后,蒙总督云贵部院中协副总兵官孙(宏本)奉命到甸,于雍正二年间,始建土城一座,由百鸡寺山腰,斜挂于东门山脚。周围长三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安设四门城楼,并无垛口、炮台。周围顺筑土墙,墙外亦无壕池。内建兵房数十余所,以为兵寓。追至咸丰三年,有丽江军民府兼中甸抚彝府辛本孜重修四城门楼,土墙无有更换。”这座土城主要是孙宏本出于安置驻兵的需要而筑的,居民不在城内,仍然绕大龟山而居。
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派绿营兵驻守中甸,进入中甸经商、开矿、从事手工业者与日俱增。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心属卡汉藏公约》记载:“汉籍续住,效尤起铺,将寨街路面侵占,至若寨之石岗,挺立中央,境脉天然,四山环拱,众夷绕居,五方商贾,络绎聚归。”清同治八年(1869年),土城被清兵都司张润纵兵烧毁。
民国元年(1912年)冬,中甸改厅为县,裁撤清代所设绿营兵,改设“中维游击队”,分驻中甸、维西,以守两地边防。民国七年至民国十年(1918~1921年),中甸县城三次被乡城土匪所破,屡遭抢掠。匪患的选起,使中甸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古城基本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当时在中甸的客商、文化人等纷纷逃离。民国十年(1921年),县长虞钱将省府下拨抚恤金4000两以工代赈,动员民众构筑新城。
新城在旧城之东,与旧城连环,周长600余丈,高1.2丈,厚6尺。城墙覆木为檐,盖以草饼,以防风雨。城外无壕,其城不方不圆,设东、南、西、北四门及小东门,建有城堡8座。城中大龟山山巅建有大佛寺,下有井泉一眼,水源充沛。民房围绕龟山而建,以石块铺路筑街,谓之“本寨村”。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中甸境土千总何荣光,为将私家麦场围进城中,强行将城墙向外扩宽20余丈,新筑城墙80多丈。城中以大龟山为中枢,分北门、仓房、金龙三条街,有33条小巷纵横其间,城中心是一亩见方的四方街,为集市交易场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下旬,
贺龙率领中国红二、六军团从丽江渡过金沙江后,进入了滇西北部的中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香格里拉,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红军顺利通过香格里拉北上。
2014年1月11日,独克宗古城发生大火,导致大片藏民居被毁,损失达1亿多元人民币。灾后,古城进行了恢复重建工作,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独克宗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中部,介于东经99°20′~100°19’,北纬26°52′~28°52’之间,面积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独克宗古城的地貌特征为高原、中高山、高山形态的这个地带,属高寒山区和高寒坝区。古城被沙鲁里山脉的两支从东西两侧包围,处于雪山包围的盆地之中,古城位于呈梭形的香格里拉县域的中心位置。除却沙鲁里所形成的外层雪山,古城也同时被石卡雪山、五凤山、佛屏山、印心山形成的内层雪山所包围。迪庆高原因被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及其所属水系分割,形成多块高山平坝,彼此间以峡谷、谷和封顶之间的垂直变化大,气候、土壤、植被、森林及生态各异。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山不同天,望天一条线,看地一条沟”之说。
独克宗古城平均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
气候特点
独克宗古城的气候属高原坝区温寒带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短。气候特点是冬干夏温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气候寒冷,热量条件不足,农作物只种一季大春作物,以种植耐寒的青稞、马铃薯为主,还有燕麦、荞子、小麦、油菜及牲畜的饲料作物蔓菁。古城拥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水文特征
独克宗古城所在建塘镇境内河道属金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纳赤河、旺池河、龙潭河、达浪河、吉迪河、硕多岗河,境内流程40多千米;其中硕多岗河属金沙江一级支流,流量0.2立方米/秒以上。纳赤河由5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22.5千米;境内湖泊众多,均属于金沙江水系。
建筑布局
独克宗古城以大龟山为轴心,以“八瓣莲花”形态,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围绕大龟山呈放射状布局,在大龟山石寨的基础上外延扩展,形成丰富的空间景观。古城外围东、南方向较为开阔,西面为山体环抱,北部与新城区紧密相连。有3街33个巷道1个集贸市场,藏房随地势高低与道路有机结合,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藏文化建筑特色。
独克宗古城的整个布局以四方街为主轴,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片区,而每个片区通往不同的地方,地形似盛开的八瓣莲花,其间3街(北门街、金龙街、仓房街)33个巷子交错纵横,北边去往松赞林寺朝拜的路叫“贡巴朗”,东面通往五凤山敬山的路叫“日达朗”,往南部的“达垄朗”路走可直通达垄坝子,西方的“措朗”则是前往百鸡寺焚香的路。还有许多错落有致的街巷大多以藏语取名:去古井挑水的路叫“赤朗”、去水磨房的路叫“赤古朗”等。龟山公园东麓脚下两眼泉水滚滚而出流进古井,史称“日月双泉”,曾经维系了整个古城人的用水,是古城人民赖以生存的甘露。
独克宗古城不仅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更是中国保存较完好、较大的藏民居群之一。古城民居就地取材,多为密肋梁柱排架结构的土掌房,是藏式碉楼与纳西干栏式木板屋结合的产物,属地道的高寒坝区藏族民居,其造型被人们称为“硬质化了的帐篷”。民居注重装修装饰,雕檐画柱、门窗彩饰,中堂封面精绘各式吉祥图案,外墙仅涂刷白垩浆或石灰浆,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古城起伏不平的路面,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石板路上马蹄印还依稀可见。
独克宗古城民居多为二至三层,土木结构,土掌房平顶或人字木板顶,组合上有独立式和混合式;有单院、双院、上下院等,房屋平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房深面阔,一般正房进深二至四丈,有的深达五丈。大部分民居二层以上正面的门窗、隔墙、楼梯、外廊为木结构,其余三面为厚约二尺的土墙或石墙,房愈高阔,墙体愈厚;外墙面向上呈梯形,内墙面近乎垂直;一般底层不设窗,较为阴暗,主要用于养牲畜兼放草料杂物;各层楼面下承木梁,中排木楞,上铺厚实木板;二层为人居,中堂(厨房兼客厅,也有兼卧室)是多功能的主客活动中心,中堂入口处一侧设有水亭,堂之正中木柱粗大,直径在二尺至三尺间,有的达四尺,似为房屋之“中流砥柱”,中堂之隅设橱柜、火塘等,中堂两侧多作卧室和粮油食品的贮藏处;三层储放饲料,有的设置经堂;屋顶高插风马旗;屋前三面筑土墙,上覆草饼,自成院落。
独克宗古城民居注重装修装饰,雕檐画柱、门窗彩饰,中堂封面精绘各式吉祥图案。彩饰尤重房檐、窗檐、门楣、柱头、橱柜,纷繁细润,极为鲜丽。外墙仅涂刷白垩浆或石灰浆,朴素淡雅。
独克宗古城民居不仅具有较好的私密性、防御性、抗震性和保温隔热性,而且能就地取材,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主要景点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北侧,是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心镇公堂”周围空地建设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收藏、研究、陈列和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迪庆、迪庆地下党、迪庆解放初期的民主革命有关历史和文物。陈列内容以红二、六军团长征为主线,全方位展示红军三大主力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突出展示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迪庆时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在迪庆播下革命火种和迪庆各族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等内容。
迪庆州博物馆
迪庆州博物馆是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下属单位,属国家免费开放公益性事业单位,位于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南侧,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展厅面积3576.84平方米,馆藏文物10173件,有石器、骨器、铜器、金银器、各类造像、唐卡、宗教器皿、民族服饰、马帮用具、民俗文物等,年代跨度大、种类丰富,分别代表了迪庆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面貌。
迪庆州博物馆北与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相对,西面是古城大龟山公园,东面是古城停车场,南面是古城商业街。迪庆州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60万人次,是一座集文物征集、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现设有“迪庆历史文物展”“迪庆民族服饰文化展”“擦擦艺术展”三个固定展览,两个临时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类展览活动。
龟山公园
龟山公园地处独克宗古城中心区域,登高览胜,古城尽收眼底。龟山西侧有百鸡寺,龟山之巅建有大佛寺,楼高三层,采用汉式楼亭工艺。龟山中部建有龙王阁,两厢塑有老子、孔子像。儒、释、道三教文化同处一地,充分体现了迪庆香格里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的特点。
大龟山北侧的吉祥如意幢(转经筒)建于2002年,底座直径10米,高21米,重60吨,是原香格里拉县更名庆典的纪念性及标志性建筑物。筒体表面镀铜,以浮雕为主,最底下为莲花座,往上依次为吉祥八宝、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等塑像。
四方街
历史上,四方街是独克宗古城商贸活动中心、茶马互市的交易市场,现改建为广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每天傍晚,当地人和游客在这里载歌载舞,成为古城靓丽的风景。
独克宗花巷
独克宗花巷位于独克宗古城北门,依托迪庆香格里拉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以传承和创新当地藏族文化为载体,整合非遗体验中心、藏文化风情街、第5颗陨石系列酒店、《遇见·香格里拉》秀等,为游客提供藏文化体验之旅。走进独克宗花巷,传统匠人藏式彩绘、藏式木雕随处可见,非遗体验中心有尼西黑陶、东巴造纸、玛尼石雕、松林藏香、卡萨藏刀等技艺展示。
五凤山
五凤山在香格里拉市城区东南,是独克宗古城的组成部分。山上林木葱茏,诸峰朝拱,山坳中建有一座山神庙和集翠亭,山下草甸碧绿,是当地居民踏青郊游的好去处。由于历史的延续,五凤山五月端午赛马是当地传统的盛大节日。如今,这里已修建了赛马场,每年五月端午赛马节如期举行,届时中外游客慕名而至。
相关文化
民风民俗
清代,中甸划归云南管理后,做官的,当兵的,经商的汉族、白族不断进入中旬,带来了汉、白民族的建筑艺术,藏族民居又不断得以改进,以木板隔整门面,前楹留作前廊,加设护栏,前檐加设子贤坊,并以藏族宗教绘画(或雕刻)进行雕绘,上楼之木梯由独木梯改为宽敞的木板梯。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藏族民居中不断融进了白族的雕刻艺术和藏传佛教艺术。
独克宗古城民居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特别是明、清以来,一批批纳西人、汉人、白族人不断接受了藏族的语言、服饰以及生产生活习俗,与藏族人通婚,最终成为了藏族人。同时,他们带来的种种汉、纳、白文化也悄悄地融进了藏文化的灵魂和肌体之中,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滋润互补,使中甸古城的民居建筑既保留了藏族民居建筑的主体形式,又吸纳了汉、白、纳西民居建筑的艺术精粹形成了以藏族民居建筑为主调的拙中蕴美、朴中见秀的特点,集藏、汉、纳、白民族建筑为一体,既有着藏族民居建筑的共性,又有着与汉、纳、白民族交往融合的个性的民族民居建筑,是研究汉、纳西、白、藏文化交流史的活材料。
农历五月初五在中甸草原举行的天马节,藏历新年“乐斯”仪式,都是独克宗古城“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从大“文化空间”考虑,独克宗古城的“文化空间”还包括以卡瓦格博为核心的藏人山区文化空间、天界神川为核心的多民族融合文化空间。
宗教信仰
在藏传佛教深刻的影响下,古城藏民全民信教,古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基本也都是围绕宗教所展开,因此,藏传佛教的信仰对古城的基本单元民居的空间格局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现在民居单元中的中柱崇拜、水亭的设置以及古城每户所设置的豪华家庭经堂上。
中柱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是家庭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有的直径达80~90厘米,柱顶的十字横梁与柱脚的“占玛”与中柱规模相当。中柱崇拜的根源在于树崇拜。虽然从它被砍伐用来做柱的那一刻起,它的生命过程已经结束了,存在的形式也已经改变了。但是,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虔诚的相信,树的生命还在中柱中延续,而且,是家庭兴旺发达、永远生命不息的标志。这就导致了一项建屋的重大风俗的出现,即:建屋立柱时,务必遵守根部在下、梢部在上的规矩,维持着自然状态下的生长状况,这样,柱子才不会死,家庭才有发达希望。
其次,古城民居中每一户都设有水亭,水亭内置一到两个大铜缸,缸上挂有大大小小的铜瓢,铜瓢后还整齐的放着一块块酥油。水缸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亦象征着大海,铜瓢的多少并非实用所致,其主要功能是家庭财富的象征。由于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多配有精细而繁华的雕刻。
而又由于古城全民信教,普通藏民家几乎每户都有自己的家庭经堂,是家庭中最为奢华的地方。一般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至尊度母像,以及各种佛教典籍,还有香炉、净水碗、酥油灯供器。
文物保护
2001年,独克宗古城被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2002年,由香格里拉县委批复成立“建塘镇独克宗古城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设在建塘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管理。
2008年,经省人大批准颁布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独克宗古城保护条例》,条例的公布施行对独克宗古城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24年5月,独克宗古城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所获荣誉
2001年,独克宗古城获得了“云南省旅游名小镇”称号。
2005年,独克宗古城获得“全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称号。
2022年8月16日,独克宗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2023年,独克宗古城被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独克宗古城门票免费。
交通指引
高速线路
香丽高速在独克宗古城附近,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市中心,德钦县165千米;距离迪庆香格里拉机场5.4千米。
高铁线路
香格里拉站,距离独克宗古城约1.6千米,抵达后可步行到达独克宗古城。
机场线路
迪庆香格里拉机场,抵达后需再换乘出租车到达独克宗古城。
汽车线路
香格里拉汽车客运站,然后转乘出租车到独克宗古城。
公交线路
在乘坐公交车1路、3路、12路至建塘派出所下车,步行70米左右即可到达独克宗古城。
开放时间
独克宗古城全年全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