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流减河,
海河流域
大清河下游人工排洪河道,因靠近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而得名,以泄大清河和
子牙河系入东淀之水。独流减河初建于1950年代,经1966至1970年扩建,全长68.8公里,河道西起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
第六埠村(对岸为独流镇),流经天津市
静海区、
西青区和
滨海新区南部,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上古林村东入渤海。减河上口建有独流减河进洪闸、入海口建有独流减河防潮闸(工农兵闸)。
干流概况
独流减河上起第六埠,经独流进洪闸东穿南运河、津浦铁路,下迄万家码头与马厂减河平交,故此
马厂减河被截断,堤防被铲除。减河穿
南运河时,经上改道将南运河水引入子牙河进东淀,又经子牙河将东淀水引回下改道而入南运河。为保证天津用水,维持南运河原输水系统,减河与运河立交,建有三箱涵洞沟通原南运河。减河穿津浦铁路时,在铁路原旱桥下通过。减河全长43.3公里,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1966至1970年扩建后,河道延伸全长68.8公里(一说67.2公里),设计流量3200立方米/秒。至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上古林村东入渤海。
减河上口在大清河、子牙河汇流处的第六埠村(属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向东南流入渤海,当东淀第六堡水位为6.56米(黄海基面,下同)时,设计流量3200立方米/秒。减河分3段:①上段自进洪闸至北大港上口,长43.5公里,堤距400米~1020米,河底设计纵坡及水面坡均为1/27200;②大港行洪道,长17.8公里,堤距5公里,设计水面坡1/14800;③港东入海道,长5.6公里,堤距1064米,设计水面坡1/8100。北大港的作用原是泄洪防潮,蓄淡灌溉、蓄水冲淤,由于厂矿的建设已占据了北大港的大部,北大港已起不到原有的作用。距进洪闸18.5公里以下,河道内沿堤有南北两条顺堤深槽,北深槽内有一条航道沟,用以通航,并结合排泄东淀底水。大港行洪道及港东入海道两侧均有深槽,大港行洪道北槽兼作航道,两深槽间为滩地,漫滩行洪。减河北堤是天津市南部的防洪屏障,故北堤设计超高2.5米,比南堤高1米。减河上段两堤迎水坡基本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抛石、三合土和砌砖、石护坡。减河上口原建有进洪闸1座,8孔,每孔净宽13.6米,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扩建时增建进洪闸1座,27孔,每孔净宽10米,设计流量2360立方米/秒。减河下口建有工农兵挡潮闸1座,22孔,每孔净宽10米,设计流量3200立方米/秒。减河入海口附近,南堤以南有大港油田和北大港水库;北堤以北有大港电厂和石油化工厂以及大港油田天然气田等。
水文特征
独流减河是人工河道,其流量由人工控制,入口进洪闸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上游水位6.56米;下游水位6.36米(黄海高程)。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扩建进洪新闸时核减为840立方米/秒)。建闸后最大过闸流量568立方米/秒(截至1980年28年共泄洪水327.806亿立方米)。1956年8月8日最大泄量1190立方米/秒。1963年8月27日最大泄量1220立方米/秒。
出口(入海口工农兵防潮闸,即独流减河防潮闸)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水位闸上2.86米,闸下2.26米,相应流量320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闸上4.01米,闸下2.56米,校核流量4660立方米/秒。
1970年代扩建后的独流减河设计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相当于20年一遇防洪标准。西起独流进洪闸,东至工农兵挡潮闸,左河槽长67.07公里,右河槽长69.92公里。上段为单槽,中下段为双槽,单双槽之间以1.1公里的渐变段相连接。完成主要项目还有:自进洪闸以下1~18公里段新展右堤,建桥13座,其中公路桥5座,良王庄扬水站1座。总工程量:挖方659.25万立方米,填方17.74万立方米,砌石2.85万立方米,混凝土3.24万立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
1953年8月下旬,独流减河进洪闸上超过警戒水位,由李光汉主持分洪,过闸流量约600立方米/秒。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沿河进行监测、调查,结果实际水位与设计水位基本一致。由于独流减河清流与马厂减河浊流在万家码头相互顶托,再加断面扩大,流速降低,使减河入北大港口附近普遍淤积;独流减河两堤迎水坡严重冲刷。1954年闸上最高水位为8.28米,最大泄量1390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泄量1190立方米/秒。1963年最高水位8.39米时,左堤岌岌可危,遂炸开右堤3个口门向团泊洼分洪。经1953~1963年11年运用,河道中段淤积严重,最大淤高3.1米。1963年汛期,洪水在设计水位时,相应泄量为800立方米/秒,未能达到设计标准。据统计,1953年建成后至1968年河道共淤积386万立方米,北大港进口淤积670万立方米。1969扩建后至1985年,多年未发生大洪水,河床逐年淤积,芦苇丛生,堤顶高程下降0.3~0.6米,最大1米以上。经“三查三定”可通过流量2000立方米/秒左右。
主要支流
独流减河是子牙河、南运河、大清河的泄洪河道,上述三条河流可以视为其支流。
大清河,水系支流繁多,多发源于西部太行山脉或山麓地带,自然分为南、北两支。北支马河发源于涞源盆地,在张坊西南铁锁崖分流为南、北拒马河。南拒马河在北河店以上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北拒马河在东茨村以上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下称白沟河。南拒马河、白沟河在白沟大桥以上汇流后下行到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盖房分洪道、大清河泄入东淀。南支有潴龙河、唐河、清水河、漕河、瀑河、府河、薄河等河,均分别流入白洋淀。白洋淀是大清河水系中部的滞洪滞沥、蓄水灌溉、渔盐生产、综合利用的洼淀。白洋淀水经枣林庄枢纽分别泄入枣林庄行洪道和赵王河,在苟各庄北入赵王新河,到史各庄大桥以上入赵王新渠,于左各庄村西入东淀内大清河,至第六埠与子牙河汇流。东淀为大清河缓洪区,同时承纳子牙河,南运河部分滞洪任务。东淀泄水出路一经西河闸入海河干流再经海河二道闸、海河闸泄入渤海湾。另一出路是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入独流减河,由工农兵防潮闸泄入渤海湾。
子牙河,子牙河水系位于大清、漳卫南运河水系之间,其上源有两大支流,北为滹沱河,南为滏阳河,流至献县臧家桥汇流后称子牙河。子牙河由河北省献县流经河间、大城、天津市静海县,在静海十一堡纳入南运河上改道,于天津市西郊区第六埠与大清河汇流,同时分流独流减河,后又称西河。至天津市区新红桥下游会北运河,至金钢桥上游再会南运河于三岔河口处入海河干流。1963年发生特大洪水后,1966年至1967年又开挖了子牙新河。该河始于献县枢纽,至天津大港区马棚口入海。子牙河水系流域面积为46868平方公里,其中滹沱河流域面积为25168平方公里,滏阳河流域面积为14660平方公里,滹滏区间为6466平方公里,以及滏阳新河和子牙新河的河道面积574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划上,滹沱河山区大部属山西省,滏阳河流域绝大部分属河北省。
南运河,是漳卫南运河水系的末端,漳卫南运河水系的漳河自岳城至徐万仓与卫河汇流,河道长119公里,泄洪能力1500立方米/秒;卫河干流始于河南省新乡县合河,于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与漳河汇流,河道全长283公里,扩大治理后,设计行洪能力从700~850立方米/秒提高到2000~2500立方米/秒;自汇流口至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称卫运河,河道全长157公里,设计行洪能力4000立方米/秒;四女寺至无棣县二道沟以下入渤海,称
漳卫新河,河道全长243公里,设计泄洪能力3500立方米/秒;四女寺至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称南运河,经上改道闸汇入子牙河。河道全长309公里,四女寺至捷地闸段设计相机行洪流量为300立方米/秒,捷地闸至九宣闸河段设计流量120~140立方米/秒,九宣闸至十一堡南运河河段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
工程背景
独流减河位于
大清河尾闾——东淀的下游。开挖独流减河工程的目的,是解决大清、子牙两河洪水出路,以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
大清河流域处河流域心腹地带,中下游是京、津、保三角地区,历来洪涝灾害严重。大清河与子牙河在第六埠会合后,均经西河由海河干流入海,因海河泄量有限,常使东淀水位居高不下,影响脱地及周边沥水排入。日寇侵华时,曾在现独流减河以南预留二十五桥,以备紧急情况下使洪水东泄,以保障津浦铁路和天津市的安全,但亦未修泄水河道和控制工程。
为扩大东淀以下的泄洪能力,1952~1953年在良王庄开挖了独流减河。减河从第六埠经管铺头到万家码头汇入北大港,全长43.5公里,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两堤堤距从第六埠至管铺头为400米,管铺头到万家码头为1020米。减河除上段稍加挖深外,其余均为平地起堤,河底随地面起伏,以减少工程量。进洪闸位于第六埠村南,共8孔,每孔净跨13.6米,闸底高程2.26米。北大港是独流减河的入海通道,1953~1956年筑成了大港围堤,此后成为蓄水之处。1954年减河最大泄量为1390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泄量为1190立方米/秒,均超过了设计标准。
工程建设
独流减河因靠近独流镇而得名,以泄大清河系入东淀之水。从清朝就设想过辟减河,民国顺直水利委员会《治本规划报告书》中也列有开减河的规划,均未能实施。1941年,伪天津工程局设计开挖独流入海减河,始于第六埠,与海河平行走向,而后转向东北,于咸水沽南与海河汇流入海。工程分上、中、下三段施工,因战事半途终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原有工程多不能利用,1951年3月5日始建独流减河新工程,1953年7月底完工,用工2173万工日,总土方量1500万立方米,全部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上下改道,以及兴建进洪闸、上改道节制闸、船闸、下改道进水闸、三箱涵洞、桥梁等建筑物8处。独流减河上起第六埠,经独流进洪闸东穿南运河、津浦铁路,下迄万家码头与马厂减河平交,故此
马厂减河被截断,堤防被铲除。减河穿
南运河时,经上改道将南运河水引入子牙河进东淀,又经子牙河将东淀水引回下改道而入南运河。为保证天津用水,维持南运河原输水系统,减河与运河立交,建有三箱涵洞沟通原南运河。减河穿津浦铁路时,在铁路原旱桥下通过。减河全长43.3公里,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
新的减河的设计,改变了日伪时期所选路线,主要是为了开辟新的入海途径,因此,独流减河穿马厂减河进入北大港有南、北围堤控制漫流入海。南围堤自原增福台,西南行经马圈引河、刘岗庄、沙井子等村,南行折向东,切断杨家河子直抵岐口北大槐树,土方量234万立方米。北围堤起自万家码头村东三号房子,直奔正东上古林村南,土方量146万立方米。
全部工程由华北水利工程总局负责设计、定线。南运河上、下游改道、节制闸、船闸和独流减河进洪闸等水工建筑物,由水利部工程总局第一、二施工队施工。穿减河三厢涵洞,1953年春工期间由天津市完成施工任务。减河开挖、围堤填筑土方任务,系河北省为主,天津市参加共同完成的。
独流减河扩建工程:1968年秋至1969年6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一定要根治海河”,河北省和天津市发动30万人进行减河的扩建工程。本工程由水利电力部海河勘测设计院、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全部工程项目包括建新进洪闸、工农兵挡潮闸、西琉城、东、西千米桥,扩挖深槽、展堤复堤等工程。河道延伸全长68.8公里,设计流量3200立方米/秒。扩挖万家码头以上段河道由进洪闸始至18.4公里,右堤向南展堤,堤距850米,18.5公里以下段堤距1020米。开挖万家码头以下段,挖北深河槽,筑北大堤。挖南深河槽,筑南大堤。深河槽余土做弃土处理,北深槽弃土放于左侧弃土区,内肩距深槽中心105~110米;南槽放于右侧弃土区,内肩距深槽100~105米,弃土高程6~6.5米。南运河穿独流减河的三厢涵洞废除。
大堤断面新堤段迎水坡堤顶以下2.5米,有6米宽的戗台,台上边坡1∶3,台下边坡1∶5,背水坡1∶3;老堤复堤段在原堤顶留一米马道,加高部分迎水坡1∶3,背水坡1∶3,原堤迎水坡未动。穿港河段北大堤是弃土没做碾压。自万家码头开挖南北深槽所筑堤埝内肩距为5000米,至东千米桥,南北堤内肩距为1064米到工农兵挡潮闸上400米南北深槽汇流,堤距由1064米渐变到与尾闾间两侧衔接,闸下至一号海挡堤距1070米。
左堤起点高程8.86米至万家码头7.26米以下高程为6.5米;右堤起点高程7.86米至万家码头6.27米至4.5米;堤顶宽左堤10米,右堤8米。设计水位进洪闸上6.31米,万家码头4.67米,工农兵挡潮闸上2.86米。
1976年汛前在原北深槽弃土的基础上封堵豁口整堤形建成万家码头至东风大桥的北大堤。由于质量差抵御洪水无保障,1986年国家投资120万元对北围堤三号房至咸岐公路9.5公里进行加砌工程,做了一米高砌石防浪墙,土方1.5万立方米,砌石1.1万立方米,用工5万工日。1987年汛前沿线工厂集资对北大堤加固顶宽10米,顶高6.5米,但工程质量仍无保障。
涵闸工程
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工程
(一)进洪旧闸工程:位于天津市西郊区第六埠村南,大清河与子牙河汇流处独流减河上口。由原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水电部工程总局施工,1952年10月开工,1953年7月竣工。采取明槽式,共8孔,单孔高4.5米,宽13.6米,弧形钢结构闸门。两岸墙间距122.8米,人力启闭(1981年改固定电力卷扬启闭机8台)。闸墩和围墙下游侧留有进水孔,使其内部水位与下游水位相平。设有消力池消能。建有公路桥一座,长160.7米,宽7米,跨度7.8米。启闭运用原则:提闸与新闸联合运用,启闭时8孔同步启闭,保持同高均速。采用分两组启闭时应先2、4、5、7孔,后1、3、6、8孔闸门,闭时相反,相应高差不允许超过0.3米。
(二)进洪新闸工程:独流减河进洪旧闸不能满足泄洪要求,故需增建新闸一座,位于老闸以南减河上口(新、旧两闸轴线相距450米)。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勘测设计院设计;天津地区海河指挥部与河北省海河指挥部工程局联合组织施工,1968年11月开工,1969年6月竣工。大闸规模:属明槽式,25孔,单孔高3.8米,宽10米,闸门采用钢结构平板翻转门,设消力池消能。设计过闸流量2360立方米/秒,闸上游水位6.56米,下游水位6.36米。按二级建筑物标准,8度地震烈度校核。主要工程量:土方16.1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混凝土1.8万立方米。主要材料:钢材719.52吨;水泥5588.8吨;木材527立方米。投入劳动力:合计64.395万工日,其中民工51.3万工日,民技工10.8万工日,技工2.295万工日。国家投资:325万元。
(三)低水引水工程:一是包括低水闸、扬水站、低水渠、公路桥的渠首引水枢纽。二是自低水渠出口以下至北大港扬水站间的低水输水渠道(简称子槽)与其交叉桥梁的加固工程等。该工程之兴建目的,是因独流减河新、旧进洪闸底高程较高。在闸上水位比较低时,向独流减河输水困难,为使西系来水导入独流减河便于减河、北大港水库、团泊洼水库存蓄,而兴建该工程。由天津市水利局水利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并有静海县水利局部分人员参加。电力工程中的输变电工程由市、县电力局共同负担;闸站部分机电设计则由设计院及县水利局共同完成。管理所房屋由县水利局设计。本工程施工单位先为静海县根治海河指挥部承担,1976年11月开工,至1977年10月改由静海县水利局承担,其中输变电工程由静海县电力局负责进行施工,1978年汛前除子槽全部完成。北大港工程指挥部部分人员参加本工程的施工,主要配合施工作技术检查及试验工作。
工农兵防潮闸工程
工农兵防潮闸,又称
独流减河防潮闸,由河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天津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1967年3月开工,1967年11月竣工。工程规模:开敞式共22孔,总宽286米。深孔设18孔,高6.9米,两侧各设两边孔,高分别为5.9米,3.7米。闸门型式钢结构平板翻转门,(另两端各有两个死孔未单列)。上游侧设有公路桥,桥宽7米,高程为6.5米,标准为汽—13,拖—60;闸墩上部为机架桥,顶高程8.5米,有4台移动式2×15吨的启闭机,工作门上3台,桥修门上1台,3条轨道。检修门共3扇,高4.8米,后在检修门上另加高2米的空箱式叠梁。闸全长共174米。其中闸室15米,上游65米,下游94米。防潮闸落成后在泄洪、挡潮、蓄淡方面都发挥了作用,1977年8月15日最大泄洪量1070立方米/秒。(该闸地处滨海,混凝土碳化以及闸门腐朽都很严重,1993年进行工程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