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者博弈
严格不平等条件下的谈判博弈
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是最后通牒博弈的变种,共有两名参与人,一人扮演独裁者,他将获得一笔钱并决定将多少钱分给另一人,最多可以将所有钱给予另一人,自己没有任何收益;最少可以不给,自己获得全部的钱。另一人只能被动接收独裁者给出的分配方案,不能进行任何行动。
简介
独裁者博弈最早由Daniel Kahneman提出,其形式涉及三方,一人为独裁者,其他两人只能被动接受独裁者的分配方案。随后在1994年Forsythe等人的一篇论文中将其简化为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形式。
独裁者博弈可以被看作是最后通牒博弈的变种,唯一的区别在于响应者不能选择拒绝分配方案,只能被动地接受分配方案。故实际上独裁者博弈中仅有一名参与人(独裁者)进行一次决策,且最优策略显然是不分给另一人任何钱,自己获得全部收益。然而在行为实验中,这一现象很少出现。大多数独裁者都会分给对方部分钱的行为,被认为体现了公平观念与社会规范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而反驳了完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不过如果考虑独裁者的效用不是简单的博弈中获得的收益,而是包含了非公平的分配行为对自身形象的损害,或是包含了对方的效用,也可以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框架内解释实验现象。
相关实验
1994年的一次有关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的行为实验说明,参与人的公平观念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分配结果,而是与参与人是否获得报酬有关。1998年的一项涉及重复独裁者博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行为实验中“独裁者”给出的分配方案差别很大,可能是因为受到整场实验中可以分配的金额的影响,而不是单独一局博弈中可以分配的金额的影响。这项研究还提出了“独裁者”为什么如此决策的一种假设:是个人与社会规则限制了其自利的行为。在一项对3-5岁孩子进行的类似独裁者博弈实验研究中,孩子们也倾向于将一些资源分给对方。2009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双胞胎设计实验研究遗传因素对于个人对贡献与风险偏好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偏好确实是可以遗传的。
变体
信任博弈
信任博弈(trust game)是独裁者博弈的变体,又称为投资博弈(investment game)。两名参与人分别扮演投资者和代理人,此时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资者获得数额为S的金钱,并选择分配任意数额x给代理人;第二阶段代理人获得数额3x的钱,也即投资者的钱将放大3倍,并选择分配任意数额y返还给投资者。故投资者的收益最终为S-x+y,而代理人的收益最终为3x-y。此博弈的子博弈精炼均衡为x=0,y=0,也即投资者不会分配任何金额给代理人。类似的,信任博弈相关实验中参与人也会倾向于相信对方,将部分金额分给对方达成合作,即使两名参与人并不认识。研究认为这表明了互惠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
拿取博弈
2014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对独裁者博弈的影响,选择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独裁者”选择给与对方任意金额改为“独裁者”选择从对方处拿取任意金额。结果表明框架的不同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20 14:0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