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方竹(Chimonobambusa angustifolia C. D. Chu & C. S. Chao)是禾本科、寒竹属木质化
乔木竹类植物。竿高可达5米,竿环较平,竿有多枝者,枝条实心,节处隆起。箨鞘纸质至厚纸质,黄褐色,鞘缘密生黄褐色纤毛,箨耳不发达;箨舌截形或拱形,箨片极小,锥状三角形,末级小枝具有叶;叶鞘无毛,叶耳缺;鞘口有繸毛,直立,叶舌低矮,呈拱形;
叶片纸质或薄纸质,线状披针形至线形,无毛,花枝未见。笋期8-9月。
形态特征
木质化
乔木竹类植物。竿高2-5米,直径1-1.5厘米,下部的节内环生短刺状的气生根9-14条;节间略呈四方形或圆筒形,长10-15厘米,起初绿色,密生白色柔毛和稀疏刺毛,后变无毛而具细疣点及印痕;竿环较平,惟在有分枝的节处则甚隆起;箨环留有箨鞘基部的残余及淡褐色纤毛;竿每节分3枝,但亦有多枝者,枝条实心,其节处强烈隆起。
箨鞘纸质至厚纸质,短于其节间,黄褐色,背面上部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淡黄色圆斑,下部则疏生淡黄色柔毛及小刺毛,鞘缘密生黄褐色纤毛,纵肋明显,小横脉紫色;箨耳不发达;箨舌截形或拱形,甚至强烈拱状上突,全缘,有微小纤毛;箨片极小,锥状三角形,长3-5毫米,系由箨鞘顶端向上收缩而成。
末级小枝具1-3(4)叶;叶鞘无毛,惟鞘缘生易落的纤毛;叶耳缺;鞘口繸毛仅3-5条,长3-5毫米,直立,苍白色;叶舌低矮,呈拱形;叶片纸质或薄纸质,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6-15厘米,宽5-12毫米,无毛,次脉3或4对,小横脉呈长方格状。花枝未见。笋期8-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
陕西、湖北、广西、贵州。模式标本采自融水九万大山。生海拔700-1400米。
繁殖方法
狭叶方竹母竹采挖。结合深翻抚育进行,横向带状全垦开挖,带宽1.5米,挖后平整并用未选取的竹子覆。选用2-3年生母竹,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粗度0.8厘米以上,保留来鞭25厘米、去鞭35厘米左右,并带有3-5个饱满鞭芽,秆基与竹鞭结合完好,保留2-3盘枝桠高节斜截去掉竹梢,使竹筒能更多蓄水补充竹体水分。起苗时,连鞭带竹篼带宿土一同挖取,随起随栽。苗木规格为4年生实生移植苗,地径2.5-3厘米,苗高1.5-2米,冠幅大于70厘米×70厘米,携带土球20厘米×20厘米,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覆盖物选择有机物秸秆(较粗的玉米秸秆)、稻草、杂草(以禾本科为主的新鲜杂草)。
栽培技术
造林选择
为了培育速生、丰产、优质的竹林,造林前,必须根据竹子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应根据大竹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栽植,主要注意大竹品种生长的环境气候问题。
土壤条件:大竹品种生长快,有强大的地下鞭和根(
竹鞭、竹根)。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土或砂质壤土。散生竹在碱性土上生长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过于粘重瘦薄的土壤不利于发展散生竹。
地形条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地理条件,干燥多风的山背、山坡和容易积水的洼地不利种植。
造林季节:一般以早春造林为好,但干湿季节分明地区,以雨季造林较好。
造林整地
整地是造林的重要一环。整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通过整地可以创造适合大竹成活和新竹成长的环境条件。造林整地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等三种,翻挖土壤深度达30厘米以上。全面整地就是全面翻挖种植地后,再打好定植沟、栽竹,按4×4米的株行距开挖定植沟,以长0.8-1米,宽0.3-0.5米,深0.3-0.4米的规格开挖,每亩定植42株。带状整地是进行等高线整地,采用此法能减少水土流失,先确定定植距,再进行整地,挖定植穴。块状整地是针对30度以上的陡坡地,采用此法能减少水土流失,先确定定植点后,再进行整地,挖定植穴。
整地能彻底改变造林地环境条件,有利于大竹造林成活和成林。同时造林后2-3年内,可以竹农混作,以耕代抚,既能促进竹鞭和新竹生长,又可增加收益。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全面整地。但是坡度较大的造林地上,进行全面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在劳动力不足的地区,进行全面整地也有困难,尤其是山高坡陡,以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较为适宜。
栽植
采用4×4米的株行距,按长×宽×深=0.6×0.5×0.4(米)挖塘后定植。
竹苗运到后及时栽植,先将表土填入塘底,并施入土杂肥5-10公斤和过磷酸钙0.5公斤与表土拌匀,厚度10至15厘米,将竹苗放入塘中,填入表土后再填底土,使竹鞭根舒展,与土壤密接,栽植时做到苗正、不要露根、压实,然后灌足定根水,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覆盖一层稻草或地膜,增加保湿和保温,保证成活。
主要价值
狭叶方竹经济价值高,笋肉质肥厚,鲜香可口,色泽美观且耐储藏,被誉为“竹类之冠”,受市场欢迎;其竹竿通直,杆壁肥厚,坚硬不易变形,农用广泛,亦是优良的造纸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