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angustifrons (Miq.) Ching)是金星蕨科、金星蕨属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35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先端连同叶柄基部略被深棕色的披针形厚
鳞片。叶近生;叶柄禾秆色,近光滑,上部连同叶轴被较多的灰白色柔毛;
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略变狭,二回羽状深裂或近二回羽状;
羽片互生,近平展,无柄或有极短柄,羽状深裂几达羽轴或近羽状;
裂片或小羽片斜展,基部一对较大,长圆形,钝头,基部楔形,略与羽轴合生,全缘或边缘具粗锯齿,向上的各对逐渐缩小。叶脉下面明显,侧脉单一,斜上,叶草质,孢子囊群圆形,中等大,囊群盖圆肾形,中等大,棕色,背面有较多的刚毛,宿存。
陆生植物,植株高25-35厘米。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1.5毫米,先端连同叶柄基部略被深棕色的披针形厚鳞片。叶近生;叶柄长10-15厘米,粗约1毫米,禾秆色,近光滑,上部连同叶轴被较多的灰白色柔毛;叶片长15-20厘米,宽3-4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略变狭,二回羽状深裂或近二回羽状;羽片10-15对,互生,近平展,无柄或有极短柄,相距约2厘米,基部一对较其上的同形但略短,中部羽片长2-3厘米,宽约1厘米,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近对称,截形;
羽状深裂几达羽轴或近羽状;裂片或小羽片6-20对,斜展,下部2-3对通常分离,基部一对较大,长4-5毫米,宽2毫米,长圆形,钝头,基部楔形,略与羽轴合生,全缘或边缘具粗锯齿,向上的各对逐渐缩小。叶脉下面明显,
侧脉单一,斜上,每裂片3-4对。叶草质,干后褐绿色,下面被橙黄色的圆球形腺体,沿羽轴和主脉被少数针状毛,疏毛沿羽轴的纵沟被针状短毛。孢子囊群圆形,中等大,每裂片3-4对。背生于侧脉上部,靠近叶边;
囊群盖圆肾形,中等大,棕色,膜质,背面有较多的刚毛,宿存。
分布于中国
福建(鼓浪屿)、台湾(台北),也分布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生长在林下石上。
狭叶金星蕨原叶体的分割和孢子体的诱导:将狭叶金星蕨原叶体在
无菌环境中分割成0.5立方厘米的小块,然接种到被含有0.5毫克/升IAA自来水饱和过的活青苔基质中培养,3周后,再用自来水浇透水。培养环境中湿度大于75%,温度25℃±2℃,光照强度为2000勒克斯、光照周期16小时。培养45天后形成完整的孢子体,孢子体的诱导频率达到82%;其中,狭叶金星蕨原叶体的获得方法为:取狭叶金星蕨孢子囊,用
氯化汞溶液进行表面灭菌,然后接到无激素的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为1000勒克斯、光周期12小时;培养60天后形成深绿色的原叶体。每块原叶体的平均鲜重达到212毫克。
狭叶金星蕨孢子体的分割和移栽:将获得的
孢子体带根进行分割,分割成包含有3株孢子体的团块,去掉多余的原叶体,移栽到活青苔基质中,然后放置在温室中培养。大棚湿度大于65%,光照强度为3000勒克斯、自然光周期。45天以后,移栽成活率达到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