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进如潮”是
孙中山先生为
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题写的赠言。一个伟人为一所学校题词,其实具有象征意义,青年学子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希望。所以说
孙中山先生赠言是给全
海宁人的,近一个世纪来潮乡儿女以激情诠释了自己的情结。
1916年9月15日,海宁民间传统的农历八月十八
观潮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踏上海宁的土地,到
盐官观潮。受到了潮乡人恭敬迎接。孙中山一行到距离海塘不远处的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内休息,访问了学校用了午餐,然后上海塘观潮,于是有了孙中山先生与海宁学子的结缘。
孙中山海宁观潮,最出名的是他触景生情,从潮联想到革命洪流,留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为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的题词是“猛进如潮”。名言和题词前后呼应,表达了孙中山当时心境中革命的激情。
“猛进如潮”题词先悬挂在学校大礼堂,后因学校变迁悄悄地在一轮轮校长间传接。1927年海宁创立了海宁县立中山初级中学,包含着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1932年海宁县立中山初级中学与几经调整后的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合并,建立了海宁县立初级中学。学校变迁,但不影响孙中山题词的精神在光大。激励着潮乡一代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涌现了香港爱国实业家
查济民、中科院院士化学家
苏元复等一批精英。
1933年,海宁县立初级中学确定以孙中山题词“猛进如潮”为训,随后师生创作了校歌:“进!进!进!看江潮,正猛进,激荡我热血,奋发我精神,努力求知,努力健身,努力工作,为人群,千年大国今衰落,试想当今因。前进!前进!趁此少年晨。”并作《留别歌》:“搔首青春正好,极目世界无穷;握手相期不负,独立寰中。愿比海潮澎湃,又如嘉树葱茏;他时相看刮目,夭矫神龙。”这首校歌充分体现了抗战前海宁学子的精神,以猛进无畏的钱江潮水为写照,当强国求知,定发奋未来。国家危难时刻,激励了烈士诸学潜、漫画家米谷、高级将领孟敏中等一批学子投身到
抗日战争中。
经过艰难的抗战,1944年,海宁县立初级中学复校,师生根据当时的国情,又以“猛进如潮”为训,创作了一首《校歌》:“仰先哲之元训兮,虽弥高而弗违。教学相长兮,冀国威之雄飞。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有智有勇。天下事兮,舍我其谁。”并作《毕业别辞》:“歌声凄,琴声低,无言诉心期。三年聚,深相契,一朝远别离!远别离,莫嘘唏。身虽别,心不携。望天涯,如邻比,好为国逞岐疑。”这首产生于时代风云之际的校歌,学子不忘先哲传训,不懈求学以当大任的胸怀。正是“猛进如潮”四字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上进求学胸怀祖国,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
风云瞬间70年,上世纪80年代,延续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血脉的
海宁市第一中学已经发展成长为省重点中学,又唱起了“进!进!进!看江潮,正猛进,激荡我热血,奋发我精神……”这首简洁明快的校歌,培养出了全国
优秀共产党员、空军特级飞行员
杨永飞等一批优秀人才。1993年
海宁市高级中学建立后,谱写的校歌直接以《猛进如潮》命名,歌词为“千年文昌,万里风涛,壮我学子,猛进如潮,放眼世界,我心奋发。念中华,我血激荡齐争先,
德智体美劳,风华意气豪!趁此少年程,青春岂浪抛?时光莫蹉跎,努力在今朝!千年文昌,万里风涛,看我海高,猛进如潮!”以育道德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创新人才。
“猛进如潮”从校歌上升为“
海宁精神”的组成部分是1995年,中共海宁市委确定“敬业奉献,猛进如潮”为海宁精神。
当时在
邓小平同志
南巡讲话后,全国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热潮,各地纷纷确立了以统一思想,鼓足干劲为主题的精神。海宁市委决定开展征集“海宁精神”活动,海宁市委宣传部于1994年5月通过媒体,公开向全市市民征集“海宁精神”表述语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市民热情参与。两个月时间收到市民提议的“海宁精神”表述语言180多条,择优分期在《海宁报》上刊出。
“海宁精神”的确定,经过了反复讨论,形成的原则是三条:简明扼要;具有地方特色;长久流传。首先确定了“海宁精神”为“八个字”,并录用了“猛进如潮”,这是因为孙中山为海宁的题词,具有地方特色又充满激情。还有四个字颇费周折,一是选择余地很大,二是与“猛进如潮”语言搭配很难。最后选择了几组,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1995年2月海宁市委扩大会议确定“敬业奉献,猛进如潮”为海宁精神,解释为,反映全市人民团结一致,立足岗位务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又紧扣“潮”特征,以孙中山为海宁题词自勉,体现当代海宁人大无畏气概,以“猛进如潮”引申为海宁的改革潮、经济潮、发展潮。在海宁精神征集的同时,海宁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建起了
海宁中国皮革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举措。
与时俱进,是当代海宁人的风采。海宁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市、浙江省文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等,是潮乡人“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