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仔馆,又称“
巴拉坑”、“招工局”、“力庐”、“
栈房”、“华工栈房”、“
客馆”等,
葡萄牙人称巴拉坑(Baracon),是监牢式的新客或苦力宿舍。专门用来住“猪仔”(苦力)的宿舍。
猪仔馆的特别标志是正门上钉挂着一个四角形的铜牌。经营猪仔馆的人多是秘密帮会的领袖,他们势力强大,声息灵通,布置周密,诱骗工巧,并与
香港、
澳门、
汕头、
厦门、
槟榔屿等地的客馆都有串通勾结。当年开设猪仔馆用毒刑惨虐猪仔而臭名昭彰、为人所不齿的黑帮人物推数
新加坡的梁亚保,陈正文、叶顺田,槟榔屿的陈德和
邦加(
文岛)的林八汜及陈安益等。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各国南舶辐辏,成为猪仔贸易的中心,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数以百万计的
华工先运送到新加坡,然后转运
东南亚各地。所以当时新加坡的猪仔馆大约有数十家。而在
澳门,到1873年,仅葡萄牙、
西班牙和
荷兰三国在澳门开设的“招工馆”就有300多家,靠苦力贸易为生的人口贩子达3 、4 万人之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凋敝,民众生活困苦,在经历
太平天国和两广
洪兵起义以及
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到了
19世纪60年代,
东南地区满目疮痍,农村生活更加艰难。时值
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
种植园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之际,各国纷纷在中国东南地区设立招工公所。
洋行、公所通过雇佣“
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成为所谓“
契约华工”。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夺
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在
东南亚就有约200万华工,主要集中在
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