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毛蒿
菊科蒿属植物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 Kit.)是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枝幼被灰白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基生叶与营养枝叶两面被灰白色绢质柔毛,近圆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近球形,稀卵圆形;瘦果倒卵圆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近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单一,狭纺锤形、垂直,半木质或木质化;根状茎粗短,直立,半木质或木质,常有细的营养枝,枝上密生叶。茎通常单生,稀2-3枚,高40-90(-130)厘米,红褐色或褐色,有纵纹;常自下部开始分枝,枝长10-20厘米或更长,下部分枝开展,上部枝多斜上展;茎、枝幼时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以后脱落。基生叶与营养枝叶两面被灰白色绢质柔毛。叶近圆形、长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具长柄,花期叶凋谢;茎下部叶初时两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略带绢质的短柔毛,后毛脱落,叶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1-3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再次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片1-2枚,小裂片狭线形,长3-5毫米,宽0.2-1毫米,不再分裂或具1-2枚小裂齿,叶柄长2-4厘米;中部叶初时两面被短柔毛,后脱落,叶长圆形或长卵形,长1-2厘米,宽0.5-1.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具裂片2-3枚,不分裂或再3全裂,小裂片丝线形或为毛发状,长4-8毫米,宽0.2-0.3(-0.5 )毫米,多少弯曲;茎上部叶与分枝上叶及苞片叶3-5 全裂或不分裂。
头状花序近球形,稀近卵球形,极多数,直径1-1.5(-2)毫米,具极短梗或无梗,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偏向外侧生长,并排成复总状或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背面绿色、无毛,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5-7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冠檐具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4-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花柱短,先端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该种在北温带与高寒地区为一、二年生草本,根垂直,茎单生;而在稍温暖地区则为多年生草本,其主根虽然亦单一,垂直,狭纺锤状,但地下部分经冬不死,当年生茎冬季枯死后,翌年春天又从根部萌发出新的地上茎,因此地上茎多2-3枚或数枚。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在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旷野、路旁等,西北省区分布在中、低海拔至2800米的地区。西南省区最高分布到3800(-4000)米地区,在半干旱或半温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原、黄土高原、荒漠边缘地区都有,局部地区构成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生长在山野路旁、荒地、河边草地、干燥盐碱地。
分布范围
为欧、亚大陆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广布种。朝鲜、日本、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苏联及欧洲东部和中部各国都有。遍及中国,东部、南部省区。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为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猪毛蒿的适应性、再生性、抗逆性强,果实成熟后,植株干枯,自然脱落,种子细小。在畦面上进行撒播,稍覆土镇压,苗高2厘米时应疏苗,10厘米时可随间苗采嫩苗食用,15厘米时,距地表3厘米左右可用镰刀收割,以便发出新枝,继续收获。
主要价值
药用
猪毛蒿基生叶、幼苗及幼叶等均可入药。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温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症。
食用
采摘猪毛蒿嫩茎叶清洗干净,用沸水焯过,捞出凉拌或与肉剁成肉馅食用。采嫩茎叶或嫩苗洗净,经焯水,换清水漂洗后可炒食或凉拌。
经济
还可用于提取芳香油和饲用。
保护现状
猪毛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参考资料
猪毛蒿.植物智.
猪毛蒿.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3: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