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尾草
豆科狸尾豆属植物
猫尾草(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是豆科狸尾豆属的亚灌木。其茎直立,分枝少,被灰色短毛;叶柄是被灰白色短柔毛,小叶近革质,为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小托叶狭三角形,为密被柔毛;花萼浅杯状,为被白色长硬毛,花冠是紫色;果为荚果略被短柔毛,椭圆形,具网脉;花果期为4-9月。因其形似猫尾而得名。
植物学史
猫尾草因其形似猫尾而得名。
形态特征
猫尾草为亚灌木;直立,高1-1.5米。分枝少,被灰色短毛。
叶为奇数羽状复叶,茎下部小叶通常为3,上部为5,少有为7;托叶长三角形,长6-10毫米,先端细长而尖,基部宽2毫米,边缘有灰白色缘毛;叶柄长5.5-15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小叶近革质,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顶端小叶长6-15厘米,宽3-8厘米,侧生小叶略小,先端略急尖、钝或圆形,基部圆形至微心形,上面无毛或于中脉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侧脉每边6-9条,在两面均凸起,下面网脉明显;小托叶狭三角形,长5毫米,基部宽1.5毫米,有稀疏缘毛;小叶柄长1-3毫米,密被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或更长,粗壮,密被灰白色长硬毛;苞片卵形或披针形,长达2厘米宽达7毫米,具条纹,被白色并展缘毛;花梗长约4毫米,花后伸长至10-15毫米,弯曲,被短钩状毛和白色长毛;花萼浅杯状,被白色长硬毛,5裂,上部2裂长约3毫米,下部3裂长3.5毫米;花冠紫色,长6毫米。
荚果略被短柔毛;荚节2-4,椭圆形,具网脉。花、果期4-9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猫尾草喜光,耐湿能力差;多生于干燥旷野坡地、路旁或灌丛中,海拔为850米以下的地区。
分布范围
猫尾草在中国产于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在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至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猫尾草一般进行有性繁殖。
猫尾草种子有1层硬壳,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种壳破坏处理才能发芽整齐。生产中农户因种植面积小、用种子量少,常选用硬物(如砖块)摩擦破坏种壳;种植面积大,种子用量多,选用小型碾米机碾碎处理。种壳处理后,播种前用30-35℃温水浸泡12-18天,促进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
播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优点是省工,缺点是出苗不整齐、种植密度不好控制、产量较低;而育苗移栽的优点是生长整齐、密植规格合理、产量高。生产中推荐采用育苗移栽。
栽培技术
猫尾草虽然野生的土壤环境比较瘦,但经几年的栽培表现耐肥,肥力高低对其产量影响很大。一般生产上以每667平方米的纯N施用量10-15千克为宜,N、P2O5、K2O的比例1.0:0.5:0.8。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有土杂肥、牛猪粪、草木灰等多种。也可利用沼液沼渣经过发酵分解,是安全有机肥。利用沼液沼渣又能减少农村的环境污染,缺点是体积大,施用费工。要求每667平方米施用1000千克沼渣(沼液)或者用土杂肥2500千克做基肥。
定植时,田间整成畦宽1.0-1.2米、高0.3米。定植时间选择雨后土壤湿润进行,可不浇水。规格以0.3米×0.4米,每667平方米种植约4000株为宜。移栽时注意浅栽,根茎部不入土,用手把土压实。如果是睛天移栽的要浇定根水。移栽后7天左右要查苗补苗,确保全苗。
定植后2个月内注意除草,封垄后可不再除草。成活后用沼液按1:3兑水浇,以促进幼苗生长。定植1个月后,幼苗进入旺长期,每667平方米追施15-20千克复合肥,以促进茎叶的快速生。或用沼液浇灌,幼苗生长旺盛,效果更好。在7、8月进入开花期,代谢大,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20-25千克,以保证根部的快速生长。如果要2年生才采收的,第2年的3月中、下旬开始追肥管理。猫尾草对水比较敏感,南方降雨量大,可不浇水。但在6-9月连续20天不下雨的,灌水对产量影响大,应进行人工灌跑马水。
病虫防治
猫尾草的病虫害少,一般不用施药。在幼苗时有蝗虫、蚜虫为害,可在一定发生量时喷用敌百虫、敌杀死、吡虫啉防治。未出现为害性较大的病害,可以不进行化学防治。
主要价值
医药价值
猫尾草有一定药用价值,具有清热化痰,凉血止血,杀虫的功效;可用于外感风热,咳嗽痰多,疟疾等;本品为台湾人民自古以来,惯用于小儿发育不良之转骨药材,以及运动伤害和跌打内外伤之伤科传统食疗优良药。
环保价值
猫尾草小根上有根瘤,具有固氮作用。据调查了解,发展猫尾草种植业产值高,能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4:0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