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杯状病毒感染
猫病毒性上呼吸道病
杯状病毒感染是猫病毒性上呼吸道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即精神沉郁,浆液性和黏液性鼻漏,结膜炎、口腔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伴有双相热。杯状病毒感染是猫的多发病,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低。
病原
猫杯状病毒属杯状病毒科、杯状病毒属。过去将此病毒划人小RNA病毒科,称为猫小洲A病毒。核酸为单股RNA,病毒粒子直径37~40纳米,32个空心壳粒呈二十四面体立体对称。病毒的名称来自外观,即病毒粒子表面镶嵌着32个杯状壳粒而得名。病毒在脑浆内繁殖,有时呈结晶状或串珠状排列。病毒对脂溶剂(乙醚、氯仿和脱氧胆碱盐)具有抵抗力;PH3时失去活性,pH4~5时稳定;50℃30分钟灭活。该病毒无血凝性。只有一个血清型,可在猫的肾细胞、舌细胞、胸腺细胞及猫胎肺细胞上生长。FCV在分类上属杯状病毒科,杯状病毒属。核酸型为单股RNA,病毒无囊膜,在胞浆内增殖,有时呈结晶状或串珠状排列。
FCV对乙醚、氯仿和脱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具有抵抗力;对酸的敏感性介于肠道病毒和鼻病毒之间,pH4~5时稳定,pH3时失去活力;加热50℃30min即灭活。FCV无血凝性,只有1个血清型。
FCV可在猫肾细胞、舌细胞、胸腺细胞系、猫胎肺细胞上增殖。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仅猫科动物对此病毒易感,常发生于8~12周龄的猫。主要传染源为病猫和带毒猫。患猫在急性期可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大量病毒,直接传染易感猫。带毒猫经治疗,症状可消失,但长期排毒,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症状
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3天,初期发热至39.5~40.5℃。口腔溃疡是最显著的特征,口腔溃疡以舌和硬腭、腭中裂周围明显。患猫精神欠佳、打喷嚏,口腔及鼻腔分泌物增多,流涎,眼鼻分泌物开始为浆液性、4~5天后为脓性,角膜发炎、羞明。病毒毒力较强时,可发生肺炎,呼吸困难,肺部有干性或湿性罗音,3个月以下幼猫可因肺炎致死。杯状病毒感染如不继发其他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细菌性感染,大多数能耐过,7~10天后可恢复,往往成为带毒者。
诊断
临床上主要以舌、腭部的溃疡判断。开始形成水泡,水泡破后成为溃疡,以及结膜炎、角膜炎、肺炎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确诊困难时可进行实验室诊断:刮取病理组织物荧光抗体染色,检测抗原的存在。
治疗
无特异性疗法。可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和对症治疗。国外已有该病疫苗可进行预防注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8 16:13
目录
概述
病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