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Jack) I. C. Nielsen),豆科属常绿乔木植物。小枝有明显的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叶柄与叶轴均有棱并密被黄褐色柔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荚果成熟时暗褐色。花期2—6月,果期4—8月。
植物学史
猴耳环曾用学名围涎树,所在属曾被称为围涎树属,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1953)将其归为豆科(Leguminosae)云实亚科(Caesalpiniaceae);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1972)和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1979)中,将其归为豆科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中国树木志(1985)已将其归为含羞草科(Mimosaceae)。
中国广州植物志(1956)和海南植物志(第二卷,1965)直称其为猴耳环,将其归为含羞草科猴耳环属(Archidendron)。虽然,中国植物志(1988)及其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2010)仍将猴耳环属归为豆科的含羞草亚科,但是,普遍接受的是猴耳环为含羞草科猴耳环属,较普遍使用的拉丁学名是Archidendronclypearia (Jack) Benth和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Jack) Nielsen(侯宽昭,1956;张树仁等,2005)。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无刺,有明显的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
托叶早落;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8对,通常4-5对;总叶柄具四棱,密被黄褐色柔毛,
叶轴上及叶柄近基部处有腺体,最下部的羽片有小叶3-6对,最顶部的羽片有小叶10-12对,有时可达16对;小叶革质,斜菱形,长1-7厘米,宽0.7-3厘米,顶部的最大,往下渐小,上面光亮,两面稍被褐色短柔毛,基部极不等侧,近无柄。
花具短梗,数朵聚成小
头状花序,再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花萼钟状,长约2毫米,5齿裂,与花冠同密被褐色柔毛;
花冠白色或淡黄色,长4-5毫米,中部以下合生,裂片披针形;
雄蕊长约为花冠的2倍,下部合生;子房具短柄,有毛。
荚果旋卷,宽1-1.5厘米,边缘在种子间溢缩;
种子4-10颗,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约1厘米,黑色,种皮皱缩。花期2-6月;果期4-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中。垂直分布在中国广东(七娘山、排牙山(张寿洲2328)、田心山、盐田、三洲田、梅沙尖(深圳考察队587)、梧桐山、仙湖植物园(李沛琼90598)、梅林、羊台山、塘朗山、内伶仃岛)、广西海拔180-500米地带,而在云南可分布至2100米地带,中性偏阳树种,对光照的适应幅度较大,稀疏残林、林缘地段或密茂林中,均能生长良好。适生于土层深厚的山坡中下部,适应性强,耐干旱。
分布范围
热带亚洲广泛分布;原产于中国、越南、缅甸至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中国南方多有栽培。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有性
繁殖用播种法,9-10月荚果熟时棕红色,荚果采回后摊放于阴处,待果荚开裂,脱出种子,不宜在烈日下曝晒,种子有短期休眠期,不宜久藏,宜随采随播或沙藏。种子千粒重1705克,发芽率70%左右。10月播种,至次年2月上旬开始发芽至4月中旬发芽终止。
无性
扦插繁殖研究表明,猴耳环为皮部生根型,树皮富含单宁类物质,不利于插条生根,虽然经过各种处理,最高生根率仅为29.05%; 以猴耳环成熟的种胚无菌萌发小苗为外植体,研究开发出了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生长良好的组培幼苗,移植成活率可达66.67%。
栽培技术
幼芽出土后30天左右可移苗上袋,移时将主根剪去1/4,促进侧根发展,苗高30厘米以上可出圃定植。该种对光照适应性较强,在疏残林、林缘或密茂林中,均生长良好。造林地可选择城郊桉树或松类的疏残林,在土层深厚的山坡中下部,片植或混植,伴生树种可选
尖叶杜英、
红荷木、
阴香等,混交比例1:(2-3),采取均匀间开的配植方法,株行距2米×3米或3米×3米。造林后3年要注意除草松土,每株可施复合肥50克,以促进幼林生长。
主要价值
药用:枝叶治风湿、跌打烫伤。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经古籍考证,《陆川本草》中提到猴耳环叶可消炎生肌,治烫伤、溃疡。
经济:该树木材纹理致密,宜作箱板、家具、农具等用。嫩枝为胶虫寄主。树皮含单宁,可提制栲胶。猴耳环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抑菌、杀虫活性,可用来提取植物源杀菌、杀虫剂。猴耳环段木可用来培养食用菌,中国福建就曾有用猴耳环段木培育
白木耳(Tremellafuciformis)的先例。
观赏:猴耳环树冠卵球形,枝叶茂密,四季翠绿,果形奇特,颇具观赏价值,在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观赏树种。叶光亮,花期长,花白色或淡黄秀美,具香味,果形奇特,扭卷呈环,果荚棕红美观,宜作风景树。根深,萌芽力强,为重要水土保持及混交树种。宜于在华南热带、南亚热带城镇改造疏残林及营造复层混交水源林和风景林。
食用:泰国和马来西亚早已把猴耳环列为可食用植物,其种子生、熟均可食用,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抗糖尿病和保护肝脏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