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獬,汉语二级字,读作獬(xiè),指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有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基本字义
● 獬xièㄒㄧㄝˋ
◎ 〔~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有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 a fabulous monster
文言文
通“解、懈、蟹 ”
獬、蟹、解、懈----解通蟹。《吕氏春秋·恃君》:“大解、陵鱼。”此解为“蟹”义。
解通懈。《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解即懈。
解通獬。古语“解绸獬豸。”解即獬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獬豸(xie zhi 谢志),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它独角高额,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有人相斗,会用角“触不直者”;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后来被战国时的楚王所捕获,照其形象制成衣冠。秦灭楚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汉 杨孚《异物志》)。以后,这冠就又成了法官的代名词。直到清代,御史及按察使的朝服前后还绣有獬豸图案。显然,獬豸形象实是蒙昧时代的神判法的遗迹,远古人似乎还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搜索罪证或迫使嫌疑犯说出真情,便往往借助于神明神物来裁判,进入文明时代后,便又将其威严的形象作为法律的象征,以显示法无私阿,制为法官的服饰,以提醒他们的职责。
传说皋陶使用一种叫獬郢的怪兽来决狱。獬郢类似羊,但只有一只角。据说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郢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
古籍解释
广韵》《正韵》胡买切《集韵》下买切,𠀤音蟹。《玉篇》獬豸也。《集韵》獬豸,兽名。《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广韵》字林字样俱作解廌。广雅作𧳊𧳋。陆作獬豸。《集韵》或作𤛳觟。
又《集韵》举蟹切,音解。𤢒獬,豪强貌。或作𠎿。
参考资料
.汉典.
康熙字典.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6:41
目录
概述
基本字义
文言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