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纲论
唐吴筠撰书籍
《玄纲论》,唐吴筠撰。分上中下三篇,共三十三章。上篇明道德,可见吴筠的宇宙生成论、道德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观。认为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过程,天地万物由於天赋之气不同而千姿百态;与道为一,有同於无,心常宁静,便可解脱生死之累。中篇辩法教,从微观角度讲解修道的种种具体方法,主张约行取妙、学道有序、心静无为等。下篇析凝滞,用问答体回答了世俗的疑虑,进一步阐发上中二篇的思想。立意畅旨皆本“道”为根基,摄引佛学,保持着道教的传统特色,故深受后世奉道者赞赏,为研究道教义理的重要文献。这些思想与司马承祯的思想比较接近,体现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论水平,为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玄纲论简介
《玄纲论》一卷。唐开元至大历间正一道士吴筠撰。《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通志·艺文略》著录《玄纲论》为三卷,
全称《宗玄先生玄纲论》,一卷,为唐玄宗时期(713—756年在位)道教正一道学者吴筠所撰专论道教义理的道书。他认为“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凡三十三章。上篇为《明道德》,凡九章;中篇《辩法教》,凡十五章;下篇《析凝滞》,凡九章。其中阐明“道”义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明“德”义说:“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玄纲论》既论述了宇宙万物生成本原,也论述了修真要旨和社会政治观。立意畅旨皆本“道”为根基,摄引佛学,保持着道教的传统特色,故深受后世奉道者赞赏,为研究道教义理的重要文献。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尊”字号收载。
简介
一卷,遭士吴筠撰。总括道教理论之纲要,分上、中、下三篇,凡三十三章。
中篇辨法教,述学道成仙之要旨,分神道设教、学则有序、阳胜则仙、虚明合元等十五章。略谓道经之旨皆以“至静为宗,猜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次则吐纳导引,恰神润骨。以阳炼阴,阳盛阴消,柔和慈善,虚明清贞,方可成仙。
下篇析疑滞,设问答豺解释对修炼成仙之种种疑滞,分会天理、畏至道、长生可贵等九章。劝人专精至道,谓特禀真气、大庇群生者,则无妨理世,忠孝贞廉功大及物者,亦得上擢仙职,中人好遭刚不可不专精修炼,修炼不:独以得性为妙,尚须炼形,始可成就高仙,而不沦为清灵善爽之鬼。昊筠立论专本道教,融佛学,在唐代道论中甚为重要。
主要内容
观点理论
《玄纲论》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论,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观。吴筠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道德章第一》),即“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具有生成性。道生成万物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自然”是道德之常,天地之纲。这是他对老庄自然无为哲学的发挥。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为自然之道,而其所以具备千姿百态的形状则由于元气。他说:清通澄朗的气浮而成为天,浊滞烦昧的气积而成为地,平和柔顺的气结而成为人伦,错谬刚戾的气散而成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故生天地人物之形者是元气(《元气章第二》)。他进而又从“有无”、“动静”等范畴来论道的生成性以及修道的方法。认为若做到“有”同于“无”,则“有”不灭,也就是神仙长生;只有“道”能自无生有,化有为无,学道就是要具备道的这一特性,如此方可解脱生死之累。修道者还须超越动静,最终与至静至虚的“道”契合。他的宇宙观和修道论是一体的。
政治倾向
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表现出天人合一观,从天道阴阳变化推究人世治乱的终极原因。主张以道家政治观为“心灵”,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容饰”,一本一末,结合运作,可使天下垂拱而化。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宏观角度肯定了道德的价值和功用。中篇则从微观角度具体讲解修道的种种方法。大体包括:(一)“道在至精,靡求其博”,当“周览以绝疑,约行以取妙,则不亏于修习”(《神道设教章第十》);(二)“道虽无方,学则有序”。其序为:“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学则有序章第十一》);(三)“心静”。心应物而不为物累,不动念,特别是要做到“无为”,无为则心理,有为则心乱(《形动心静章第十五》);(四)“宝神”。不知宝神的人,即使寿同龟鹤,终不能成仙。宝神的关键是“阳胜”,因为“阳胜则阴销而仙”(《阳胜则仙章第十二》);(五)“制恶兴善”,“立功改过”。他将伦理与仙道相联系,发挥了《太平经》、《抱朴子内篇》中同类的思想。
思想核心
下篇用问答体回答了世人的疑问,进一步申述前两篇的思想。如有人问:人心久任之则浩荡而忘返,顿栖之则超跃无垠,修道者怎样才能得静呢?答曰:心将躁时制之以宁,将邪时闲之以贞,将求时抑之以舍,将浊时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以玄虚为境域,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照此长久坚持修习,则物冥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不求泰而更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进一步阐明了上中篇的守静去躁思想。
《玄纲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吴筠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所撰《宗玄集序》称,吴筠献《玄纲论》三篇,得到唐玄宗的“优诏嘉纳”;并称此论“总论谷神之妙”。权德舆吴尊师传》称其“尤为达识之士所称”。可见《玄纲论》在唐代便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吴筠为唐代道教正一道重要学者之一,其思想与司马承祯较接近,《玄纲论》与司马承祯《坐忘论》一样,体现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论水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1 10:45
目录
概述
玄纲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