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濠[Yùdài Háo]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大南路、一德路一线的南侧,东起东濠(见东涌)的东水关桥,西接今人民南路西侧的西濠。原为宋代城南江边的避风濠,宋代广州知州邵桦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始凿,“阔 20 丈,深 3 丈”。至清代,濠畔均为广州城南的著名商业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广州城南增建新城,玉带濠被纳入新城范围,成为广州内城(即老城)的城南护城壕,因呈 U 字型,形似玉带,故名玉带濠。当时商船仍可乘潮驶入,有交通运货之利。古代濠畔街和高第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至 20 世纪 30年代,因该濠逐渐淤塞变为臭水涌,于 1951 年进行整治,改为排水暗渠,渠面成为道路。
玉带濠简介
东起东濠,流经越秀路、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后折向人民南路,再在西濠口汇合西濠流入珠江。全长约2.78公里。
濠,即是护城河。而玉带濠,原是广州内城(即老城)的城南护城河。公元1011年,右谏议大夫邵晔在城南开凿城濠,之后历经多次疏浚拓展,修成了东连东濠,西接西濠的宽大城濠。城濠宽20丈,深3丈。至清代,濠畔均为广州城南的著名商业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广州城南增建新城,玉带濠被纳入新城范围,成为广州内城(即老城)的城南护城壕,因呈 U字形,形似玉带,故名玉带濠。
后来,因玉带濠两岸的商业开发等原因,河面收窄;又因两岸产业变更,玉带濠受到了污染。20世纪50年代初,玉带濠淤塞严重,积重难返。1951年3月,玉带濠改成暗渠,其所在地成为街巷,街以玉带濠为名。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结果公开.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