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地区民族志》是玉溪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纂的地方志。
内容简介
一、《玉溪地区民族志》是玉溪地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志之一。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民族、宗教政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记述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各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
作品目录
封面
玉溪地区民族志
玉溪地区民族志编修人名录
题词
图片
玉溪地区行政区域民族分布示意图
玉溪地、市机关所在地
民族团结、事业兴旺
彝族花腰姑娘
彝族(腊鲁)姑娘
彝族(纳苏)少女
玉溪市龙树彝族姑娘
彝族(聂苏)姑娘
彝族(卜拉)少女
新平哈尼族(卡多支系)妇女
元江哈尼族(布孔支系)少女
元江哈尼族(碧约支系)妇女
新平哈尼族(糯比支系)妇女
新平傣族(傣洒支系)妇女
元江傣族(傣拉支系)少女
新平傣族(傣雅支系)姑娘
元江傣族(傣仲支系)妇女
元江傣族(傣章支系)和苗族少女
回族阿文学生毕业穿衣典礼
玉溪市的白族姑娘
易门歪头山苗族姑娘
云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县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桂英同志和民族群众欢度节日
『双语文』教学
傣族“花街节”
峨山彝族火把节
苗族『踩花山』
艺术节中的“娇儿”
回族“圣诞节”
新平县县庆盛况
彝族舞蹈
传统体育『板凳龙』
玉溪地区民族中学
聚精会神
少数民族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
元江甘坝出土的铜鼓
通海县彝文古籍及“贝玛”使用的法器
回族墓碑
新平县新化彝文石碑
元代智照兰若碑(现存通海县普光寺内)
峨山钢铁厂
元江糖厂外景
玉溪大营矿泉水厂
元江滑石板电站
丰收
科学种植——地膜包谷
元江民族文化中心
峨山县医院
民族图书荟萃
地区民委领导深入基层工作
民族干部群众与外宾
清真寺
出席省民族团结表彰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玉溪地区《民族志》审稿会议人员
《玉溪地区方志丛书》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目录
第一章 彝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体育竞技
四、医药科技
五、教育
第二章 哈尼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禁忌
七、宗教信仰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体育竞技
四、医药科技
五、教育
第三章 傣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民间工艺
四、体育竞技
五、医药卫生
六、教育
第四章 回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体育武术
四、医药卫生
五、教育
第五章 白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教育
第六章 蒙古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体育竞技
四、医药卫生
五、教育
第七章 苗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 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体育竞技
四、医药卫生
五、教育
第八章 拉祜族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制度
二、产业结构
三、生产水平
第三节 生活习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丧葬
四、节庆礼仪
五、道德规范
六 禁忌
七、宗教信仰
第四节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艺术
三、体育竞技
四、医药卫生
五、教育
第九章 汉族
第一节 民族源流与历史发展
一、人口与分布
二、历史沿革
三、 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节 社会形态
一、经济制度与社会组织
二、经济状况
第三节 生活习尚与宗教信仰
一、生活习尚
二、宗教信仰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教育卫生
一、文化艺术
二、教育
三、方言特点
四、医药卫生
第十章 著名人物
一、普应春
二、李介
三、那嵩
四、马德新
五、马联元
六、马凌汉
七、徐元吉
八、田庆余
九、杨承玺
十、田家培
十一、马健之
十二、白正才
十三、罗佩金
十四、曲焕章
十五、范石生
十六、唐淮源
十七、李鸿祥
十八、金汉鼎
十九、李和才
二十、华秀升
二十一、马二婼
二十二、纳训
二十三、聂耳
二十四、李金昌
第十一章 民族工作
第一节 1949年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
一、深入民族地区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三、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四、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第二节建国后民族地区的建政和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节 社会改革
第四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第五节 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
一、发展民族经济
二、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
第六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七节 民族事务机构及其职能
附录:
一、碑墓铭
(一) 峨山县亚尼村丁华耆墓两侧碑记
(二) 峨山县舍普哨村鲁纲墓碑侧石记
(三) 皇明刺封世袭锦衣卫纳公讳永阶之墓志
(四) 纪功碑记(通海下回村)
(五) 峨山县甸百亩合家老祖墓碑志
(六) 前清优养例赠九品曾祖妣马太夫人
(七) 马氏先莹碑记
(八) 始祖木公讳永兴墓志
(九) 新平帕支里回族古墓志
(十) 都元帅府修文庙碑记
(十一) 勅授宣慰司总管始祖公讳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旗墓志
二、1987年玉溪地委、行政公署《关于认真贯彻中央13号文件切实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
三、大事记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