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琀又称“饭含”,“玉塞九窍”的亡人口中之物,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
历史背景
《说文解字》云:“琀,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还见有以米、贝、珠等作口含的,它们在使用上有等级的差别。考古发掘中曾见有口含贝、珠的人骨,但未见到以米为含的墓葬,这大概是由于米粒不易保存下来的缘故。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殷商时期,以玉为口含的现象多集中于殷墟,玉琀的种类也比较多。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的8件玉琀,分别为玉蝉(2件)、玉鱼(1件)、短玉管(2件)、玉珠(2件)和长方片玉饰(1件),均有穿孔。1958—1961年的殷墟发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头侧,或握于手中”,但报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体形制。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玉琀12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装饰品则“佩在身上,握于手中。”报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体形制。
寓意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为各小动物。
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作为琀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琀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
玉蝉特点
玉琀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汉代的玉蝉,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东晋以后,玉蝉几乎不见,宋代仿古之风大盛,玉蝉又开始大量出现。但自宋以后,玉蝉作为佩饰用的功能日渐突出,纹饰也渐趋繁缛,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早失去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特别是器物边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这是判断是否为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总体来看,玉琀制作非常精细,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