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璇玑,1978年出土于山东滕县的一件
文物,像一个长了牙的璧,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飞翘的牙,间距相等,有的其间雕刻扉棱一样的小齿。“璇玑”二字,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学者孔安国释:“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简介
【年代】: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说明】:是古代大型祭祀仪式上的用品 【出土时间及地点】: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特点介绍
玉质泛白色。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玉璇玑是山东古代独有的礼器,亦称
玉牙璧,其几何形态的造型极具动感,和谐而有韵律。
传说
孔子的解释十分明白,玉璇玑是一件帝王观测天象的玉雕的仪器。
孔子作注的《尚书》原藏于孔子旧邸的一堵墙壁内,汉景帝年间发现,是汉朝惟一一部古文《
尚书》全本。依据这一线索和考古发掘,可以编成一个曲折故事。
大约5000年前,距山东胶县城南1.5公里的三里河畔,生息着一个原始氏族部落。一天,部落里的一个男人喝醉了,手指着北方的大海嚷嚷:“我要到海天相连的地方。”半夜,男人酒醒了,他发现在北边天际,有一颗明星终年不隐地照耀着北方天空。
起初寻找这颗北极星,要花很长的时间。后来,他想出一个法子,用臂上的手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套着找”。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北极星随季节移动位置,可是,它永远处于三颗星星的中间。汉代的天文学家为这三颗星起名开阳、左枢、帝星。那位聪明的男人,在手镯的外缘刻了三个记号,后来,又将几颗星星刻在手镯边缘。男人非常得意自己的发现,选了一块美丽的蛇纹岩,碾琢了一个人类最早的星象观察仪器。为了区分开阳、左枢、帝星与其它星星,“观星仪”雕成璧形,有三个小牙,开阳、左枢、帝星恰处三个牙的根部。第二天,男人制造了一艘大船远行,他的妻子默默地用碰砧法,帮助丈夫凿磨了一个石锚。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妻子请部落里的玉工,碾琢了一件“观星仪”,每当星星降临,把它举在眼前,久久地望着那颗像一粒寒冰似的北极星。男人没有回来。妻子被部落里的一位有权有势男人娶走,活到了六十多岁。临死之前,她将“观星仪”放在胸口,溘然离去。一直过了五千多年,考古学家在辽东半岛发现了船、石锚和“观星仪”。这件“观星仪”,在尧舜为帝的时候,有了一个名字:璇玑。
1977年,考古学家在山东胶县三里河畔的一片高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群,在一位约六十岁的老太太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璇玑。迄今为止,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玉璇玑,制作年代最早。
考古学以此为源,按出土玉璇玑的遗址年代为序,排列出一个流传路线:5000年前,玉璇玑在山东东部出现,到了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璇玑在辽宁东部沿海登陆。不久,从山东向西进入河南、陕西。商周之际,由中原向北南分流,传入河北、湖北。
无论考古发掘再发现多少证据,这个故事,依然是一个虚妄的故事。
历史背景
第一位详细描述璇玑的人,是清末的
吴大澄。在《
古玉图考》中吴绘制了一幅《璇玑图》,并注释:“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是玉外郭有机牙三节,每节有小机括六,若可铃物,使之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今失其传。不知何所设施。”
吴所绘的璇玑,与我收藏的这件大同小异。可是,吴的“浑天仪零件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汉代浑天仪不符。
1977年,安徽阜阳的汝阴侯墓出土了三件圆盘,上面刻有二十八星宿的距度数据,其中一件刻有十字线,并垂直交于圆盘中心。如果将十字线对准北极,可以观测子午线上的天体极度。
璇玑有一个共同点:璧的外缘有三个飞扬的翘牙。然而,汝阴侯墓出土的天文仪器,没有“长牙”。而且,吴称璇玑是浑天仪的诸多零件之一,为何出土的璇玑都是孤件?
璇玑究竟是什么?
北宋李公麟曾画过一幅《璇玑图再叙》。所谓“璇玑图”,是指晋代苏蕙的回文旋图诗。李公麟效苏之回文旋图诗,并跋:“回文诗图,古无悉通者。予因究璇玑之义,如日星之左右行天,故布为经纬,由中旋外,以旁循四旁。”
同时代的一位女词人朱淑真在《苏若兰璇玑图诗图记》中,解释颇详:“璇玑者,天盘也;经纬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留一眼者,天心也。极星不动,盖运转不离一度之中,所谓居其所而斡旋之。”
世间之事常在考证之中变得复杂不清。笔者认为:玉璇玑的祖形应该是一件切削工具或用于投掷的兵器,渐而演为佩饰。其实,欣赏一件古物,只是重温一个长长的旧梦,太拘泥于钩史考证,就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