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玉田泥塑),河北省
玉田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玉田泥塑从清光绪年间形成算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光绪年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玉田泥塑处于孕育形成时期。泥塑艺人以吴仪泰、吴乐庭、刘凯、刘俊祥为代表,他们为维持生计,潜心学习泥塑制作,其作品以飞禽走兽、古装戏曲人物为题材,多在集市上销售。
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为玉田泥塑的兴盛阶段,在此期间,玉田泥塑得以发展和外销,泥塑艺人以吴玉成、刘广田为代表,泥塑制品在千家万户普及,成为受少年儿童欢迎的泥玩具。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在此期间,受市场的影响,玉田泥塑制作与销售逐步走向低谷,泥塑制品转入沉寂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玉田泥塑由沉寂转入抢救和复苏阶段,1987年,泥塑艺人吴玉成、刘广田赴河北省电视台进行了现场表演,引起了人们对玉田泥塑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玉田泥塑作品到外地参展机会的增加,玉田泥塑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
文化特征
主要分类
玉田泥塑以泥玩具为主、以泥人见长,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玉田泥塑从取材上科学分为四类,即: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人物、禽鸟动物、时事风俗和现实生活。而根据泥塑的玩法,玉田泥塑又可分为口吹(笛)类和手动类。口吹类主要是指在泥塑内部安装有带笛的彩塑和扎孔泥哨,其工艺主要用模具邱坯、装笛、手工彩绘而成,它是一种可以把玩的彩色泥塑,人们一般称它为小彩塑、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代表作有半彩塑的何仙姑、孙悟空、穆桂英、阿福、小狮子和蒜彩塑的大公鸡等。手动类主要有半彩塑的扳不倒、全彩塑的花老虎以及用手作响推拉的小乌龟、小松鼠等。在泥玩具的规格上,最小的只有小指大小,最大的可根据需要任意定做。玉田泥塑的壳厚一般在5—30厘米,体高在6—35厘米。
艺术特色
(1)玉田泥塑造型夸张、线条简拙,体态妖娆稚雅,有唐代陶俑遗韵。如半彩塑作品《杨家将》《阿福》等人物造型,均绘人物正面形象,而背面一概省略为带孔的光面。这种简省的造型风格,主要源于对原始泥塑的本能继承,同时又吸收了古代的石、木浮雕等造型手法。
(2)玉田泥塑在彩绘上主要以铁线用笔,着色粗犷而奔放,点线面勾抹自然,色彩对比生动,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艺术特色。比如作品《阿福》的着色,先以白粉打底分割“黑、红、绿”三种硬色(即互补的色),但用色并非均等,而是以点、线结合和面积的大小增减而削弱对等的强烈对比。尤其在配色上吸收了杨柳青年画“软靠白、硬压软”(软即明度高、纯度低的淡色)的色彩技巧,使泥塑体态色彩自然产生色阶层次。
(3)玉田泥塑有带笛装置,赋予了彩塑鲜活的生命力,对客观事物有拟声达意的独特性。半彩塑的泥塑吹孔一般设在泥塑背部,全彩塑的泥塑吹孔一般设在侧部,而音孔全部设在泥塑底部。
制作工序
玉田泥塑在制作工艺上,大致需要八道工序。
取土和泥,玉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到处都有适合制作泥塑的泥土,从田园取回土,进行碾碎、晾晒。干后用细土面加水和泥。和好的泥要反复搅制,直到用起来得心用手为止,此道工序比较关键。
捏塑泥胎,即套制泥模的母体。艺人们为了批量生产并适应市场的需求,往往根据生活和戏曲中人物、或想象中的吉祥题材进行捏塑泥胎,以备套制泥模。
制作泥模,也叫扣模,首先在干透的泥胎上包一层约一公分厚和粘泥。然后,沿着泥巴套层的中间切出两瓣泥胎壳;待干后将其放入灶塘中软火烧成陶模即泥模。之后逐渐发展为石膏扣模。
合模装笛,也叫压泥坯。一副泥模分为两瓣,有正面、背面之区别。在两瓣泥模壳内分别用手摁一层粘泥,顺势在模内的背面或侧面的粘泥上捅出1公分左右的埙孔,底部镶苇笛,接着把捏好粘泥的两瓣泥模合一起,对压成型,揭开泥模即可脱出泥人坯子。
修整晾晒,将泥坯多余的泥边修掉,放在阴凉处晾晒,禁止曝晒,以防裂缝。
铺白打底,俗称打底子,一般用天然的土子,其特点是白泽细腻,加水后即可使用。
颜色调胶,玉田泥塑颜料的泡制工序保持了传统的调配习惯。除墨色外,一般使用桃红、槐黄、艳绿等食品色。在使用时,颜色又分为调胶和不调胶两种,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调胶使用,调胶的方法主要是在颜色里加热水放明胶或桃胶熬制而成。
描绘敷彩,玉田泥塑的着色主要以红、黄、绿为基调,根据不同造型用简练的写意手法先描黑,然后随类敷彩。泥塑艺人巧妙地运用有胶颜色和无胶颜色,使其色彩融合碰接、增加层次感,达到色彩鲜明美丽、五彩斑斓的艺术效果。
题材作品
玉田泥塑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为题材创作出了多种作品,取材于历史人物的有《秦琼》《尉迟敬德》《穆桂英》等;取材于神话传说的作品有《孙悟空》《杨二郎》等;取材于动物的作品有《花猫》《黑驴》《大公鸡》等;借鉴了年画及其他民间画种的作品有《吉庆有余》《麒麟送子》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新媳妇回娘家》《小孩骑车》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玉田泥塑独具一格,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在中国民间泥塑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是燕赵地域文化和民间泥塑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往流行于乡村的泥玩具被新生产品所取代,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玉田泥塑迅速衰落,濒临灭绝,投入力量对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传承人物
吴玉成,男,1934年7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玉田泥塑),河北省玉田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划拔专款20万元,用于普查、保护玉田泥塑。
2000年以后,玉田县每年都将玉田泥塑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并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文体局局长为副组长,文化科科长、文化馆馆长为成员的玉田泥塑保护开发领导小组。
2005年,玉田县县长办公会拿出专款2万元,用于扶持、保护玉田泥塑。
2005年10月,玉田泥塑被列为《玉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年,由唐山民俗博物馆编辑出版了《唐山玉田泥塑》彩色画册。
2006年,西高丘泥塑艺人吴玉成自筹资金1万元,用于泥塑生产。
2008年,玉田县组织有关人员及文化专职干部举办泥塑艺术普及班,加大玉田泥塑原生态的保护力度。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北省玉田县文化馆获得“泥塑(玉田泥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玉田泥塑)”项目保护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2年5月,玉田泥塑在日本展出。
1987年2月,河北民间美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玉田泥塑在活动中展出。
2006年,玉田泥塑在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展出。
荣誉表彰
1994年10月,吴玉成的代表作《骑着毛驴回娘家》、刘广田的代表作《小狮子滚绣球》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2002年至2004年,吴玉成的玉田泥塑作品连续三年获得唐山市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国际影响
1988年2月,世界银行家凯利(英国)先生专门到玉田县对玉田泥塑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