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锦蛇
游蛇科豹斑蛇属爬行动物
玉米锦蛇(学名:Pantherophis guttatus),别称玉米蛇、红鼠蛇、粟米蛇,是游蛇科豹斑蛇属下的一种。有花斑锦蛇亚种(Elaphee guttata guttata)、大平原亚种(E.guttata emoryi)、中介亚种(E.guttata intermontana)和中部亚种(E.guttata meahlmorum)4个亚种。玉米锦蛇成年个体可达1~1.8米,最长可达182厘米,通常雌性比雄性小,气候温暖地区的较短。它们体色多样,常见的颜色包括棕色、红橙色、灰色和黄色,并且在人工繁育下,培育出各种不同色斑的品系,这些品系包括白化系(如雪玉米)以及部分失去黑色素品种(如黑玉米)等。刚孵化的幼体色较苍白、颜色暗淡。
形态特征
玉米锦蛇成年个体可达1~1.8米,最长可达182厘米,通常雌性比雄性小,气候温暖地区的较短。它们体色多样,常见的颜色包括棕色、红橙色、灰色和黄色,大多个体全身以橘色或灰色为底色,具有镶黑边的红色或红褐色斑纹,腹部上有深、淡相间的方格状斑纹,尾部腹面呈直条纹状。部分灰色的个体,在腹部有黑色的方格花纹,所以又叫做“玉米蛇”。此蛇的变异很多,同一窝卵中孵出的蛇就有横带和纵带的条纹变化,目前,已培育出多种体色变型,如白化型、脱黄色型,脱红色型及无色型等。刚孵化的幼体色较苍白、颜色暗淡。
栖息环境
玉米锦蛇具有广泛的栖息地选择,从干旱的稀疏林地到沼泽、铁路路基和农田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它们喜欢栖息于树林、草丛或农家房屋边,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更倾向于落叶林和岩石地区,因为那里的裂缝和原木提供了良好的巢穴条件,还可以躲在任何物体下或爬上树木,使得它们难以被发现。除此之外,玉米锦蛇还可以在田野、草地以及住宅和谷仓附近的郊区找到。该物种发现于海拔约1800米的山区,但通常更喜欢海拔较低的地方。
分布范围
玉米锦蛇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和中部,包括美国东南部以及墨西哥湾沿岸的干燥林地、沼泽和农田等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玉米锦蛇通常是夜行性动物,在白天会选择在洞穴中潜藏,而在夜间活动。常被发现夜间在公路上活动。
玉米锦蛇在原生地区中,气候较冷的地方,会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然而,在美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温暖气候下,它们会采取寒化(brumation)的方式来度过寒冷的天气。在寒化期间,它们会隐藏在岩石缝隙或木料中,在暖和的日子里则会出来吸收太阳的热量。同时,活动会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往南的地区玉米锦蛇活动更为活跃。在南部地区,它们冬眠的时间相对较短,可能甚至没有冬眠的情况。
捕食行为
玉米锦蛇是肉食性动物,它们会主动出击,常常在农村附近捕猎。无毒,使用绞缠来杀死猎物,并吃掉比它们小的猎物,包括同类。通常,它们会爬上树木或灌木丛寻找猎物,也会到地下洞穴中寻找猎物踪迹。它们一半以上的食物是啮齿类动物,如硬毛棉鼠(Sigmodon hispidus)、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和其他哺乳动物猎物,如东部鼹鼠(Scalopus aquaticus)。它们是广食性掠食者,也会猎食多种昆虫、两栖动物、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成蛇通常以啮齿动物和其他包括蝙蝠和鸟类的小型动物为食,它们会在地面和树木中猎食。幼蛇以昆虫、青蛙和蜥蜴等较小的猎物为食。它们不需要经常进食,在野外每隔几天就会进食一次,不狩猎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岩石上晒太阳。
蜕皮行为
当玉米锦蛇蜕皮时,会变得具有攻击性和隐居性。它们会用鼻子摩擦岩石和棍子褪下头部皮肤。一旦完成,它们就会向前滑行,其余的皮肤会滑落成一长片。蜕皮也会降低其食欲,但完成后恢复正常狩猎和进食。
感知能力
玉米锦蛇的视力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来感知环境。和其他蛇一样,它们的舌头与上颚的感受器官可以检测周围环境中的气味分子。除了这些气味的存在之外,玉米锦蛇还可以确定分子释放的方向。此外,它们还可以感受到地面振动,定位猎物或捕食者。虽然蛇没有外耳,但它们有发育良好、功能齐全的内耳。当声波接触蛇的皮肤时,振动会通过下颌骨传导到耳蜗,有效地实现立体声听觉和定向声音定位。
天敌与防御
玉米锦蛇的天敌很少,主要是较大的蛇和猛禽和肉食哺乳动物。如东方王蛇(Lampropeltis getula)和黑蛇(Coluber constrictor)。玉米锦蛇躲避捕食者的主要方法是伪装和逃离危险。幼体躲在树皮下躲避掠食者。
生长繁殖
生长
在成长过程中,幼蛇会多次脱皮,成年后仍会继续。脱落后,它们的鳞片颜色会变得更加鲜艳,图案也更清晰。玉米锦蛇的生长速度与食物量相关,常捕食温血动物的幼体生长更快。一般来说,性成熟后不久(约两岁)就能达到完整的身长。玉米锦蛇的寿命通常为12~15年,人工饲养下玉米锦蛇的最长寿命记录超过32年,但野外个体可能受到捕食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寿命较短。
繁殖
繁殖周期
玉米锦蛇通常在16~18月龄达到性成熟。繁殖季节为3~5月,南方地区可能持续全年。每年5~7月初,雌性妊娠会持续1~2个月,它们会在树桩、原木或洞穴等地方产下3~21枚卵,平均10~15枚,最多可达30枚。
交流
玉米锦蛇是独居动物,在交配季节之外,个体之间交流很少。玉米锦蛇的交流方式与大多数其他种类的蛇相同。在交配季节,雄性会释放出雌性可以检测到的信息素。当雄性玉米锦蛇相遇时,它们可能会争夺统治地位,雄性蛇通过一系列痉挛运动来显示其统治地位,并限制较弱的雄性蛇的运动。
交配
人们对玉米锦蛇的交配系统知之甚少。在交配季节,它们利用信息素来定位交配对象。雄性会为了争夺统治地位而进行互相争斗,最终占主导地位的雄性赢得与雌性的交配机会。
产卵
玉米锦蛇每次产6~25个卵,卵呈白色圆柱形,长3.8~6.4厘米,直径1.3~2.5厘米。由于雌性玉米锦蛇会选择僻静的筑巢地点,因此很少有人能找到它们的巢穴。在野外,雌性每年只产一窝卵,但在圈养条件下,雌性可能会产下第二窝卵。如果雌蛇进行第二次繁殖,会在产下第一胎后的几天内产下第二批受精卵。然而,玉米锦蛇不会照顾它们的幼崽,雄蛇在交配后离开雌蛇,而雌蛇则将卵产在僻静的巢中后离开。
孵化
在27.8摄氏度的理想温度下,玉米锦蛇的卵需要大约两个月孵化,通常在7~9月之间。然而,并非所有健康的卵都能成功孵化,因为有些幼体无法穿透坚硬的蛋壳。
生殖系统
玉米锦蛇幼年孵化后发育完全。该物种具有ZZ/ZW性别决定,雄性蛇仅贡献Z染色体,而雌性贡献Z或W染色体,决定幼蛇的性别(ZZ=雄性,ZW=雌性)。
人工饲养
适当的饲养条件包括干燥、清洁的玻璃容器,并提供适当的热灯光照射区域,能够轻松照顾。通常情况下,玉米锦蛇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也是安全的。饲养时通常以小鼠和大鼠为主食,但也可以接受刚出生的雏鸟提供的营养。
此外,饲养玉米锦蛇的饲养箱,顶部应装有牢固的盖子,以防止其逃脱。箱内应放置枯木、人造草皮或报纸,以及可匿藏的石洞和用于饮水和洗澡的水盆。此外,还需准备枯枝供其蜕皮时使用,并安装爬虫灯以提供保温。食物主要为小白鼠,每7~10天喂食1次,但不可喂食体型过大或数量过多的白鼠,以免引起呕吐。饲养温度应控制在21~32°C,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在玉米锦蛇进食后应避免打扰,以防止呕吐,甚至导致死亡。
亚种分化
玉米锦蛇是鼠蛇类中色彩最丰富、最有名的,其4个亚种分化如下表:
近种区别
玉米锦蛇的鲜艳颜色是一种拟态,高度模仿剧毒的铜头蝮(Agkistrodon contortrix),二者易混淆。铜头蝮是一种以其独特的外观特征而闻名的蛇类。
保护现状
2015年,玉米锦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尽管玉米锦蛇的部分自然栖息地因人类发展而丧失,但并没有表现出受到威胁的迹象,且种群数量稳定。
主要价值
玉米锦蛇被广泛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宠物蛇之一,因其多变的颜色、温顺的性格和简单的食性而备受青睐。成体身型适中,在驯养后容易与人亲近,适合作为家庭宠物。2017年,中国厦门邮检口岸曾截获过玉米锦蛇等活体动物。作为爬行动物爱好者喜爱的宠物,玉米锦蛇市场上有多种颜色变种。与许多蛇类一样,玉米锦蛇在控制啮齿动物种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防止人类居住地区的疾病传播和农作物受损。
物种危害
尽管玉米锦蛇的主要防御方式是逃跑,但当处于绝境时,它们可能会采取咬人的行为。此外,玉米锦蛇原生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并因其流行的宠物蛇身份而被广泛引进到其他地区,尤其是大西洋的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然而,它们的引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尤其是在竞争和捕食方面,可能对原生蛇类和猎物族群造成危害。因此,尽管在一些地区玉米锦蛇仍处于入侵的早期阶段,但一旦立足当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加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