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森《后序》:“ 孝宗皇帝 玉音问曰:‘ 子由 之文平淡而深造於理,《
欒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然虽兵行诡道,这一事是圣旨,乃以取信天下。自古王言如纶如绋,因此号为玉音,不可移改。今若如此,後有知者,难以此为
准信。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兴辟雍之庠序,集国子,修文德。发金声,振玉音。”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车驾诣景灵宫孟飨》:“崇禋馆道士二十四员,在殿墀下叙立,举玉音法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妾 陆氏 ,居东山望村。三日内,当候玉音。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大众前的玉音是二战结束时的“
玉音放送”(《终战诏书》宣读录音的广播)。玉音的语法为汉语文言文所改造,只有天皇、少数皇族及专属天皇的翻译官能够学习。因此,当“玉音放送”播放时,一般日本人完全无法听懂其内容,需经翻译后才能理解。这也是在二战中天皇脱罪的理由(因为所谓翻译官“翻译不好”,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天皇“玉音”所谓“真正的含意”,所以不能够怪罪于天皇),并被当时的仲裁所接受。